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关村二小一位学生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霸凌,11月24日更是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2013年5月18日,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民医院,六年级住校生兰兰躺在病床上。仅仅是没有听从寝室“老大”的话,5月7日晚她遭同寝室3名女生围殴,致脾脏破裂被切除。
2015年5月6日下午,一条多名男子在露天公厕内围殴学生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一名身穿黑色夹克的男生被多名男子围殴。打人者除用脚踢踹学生头部外,一白衣男子将该学生头按进公厕粪坑,然后踩上学生背部,不断用脚将对方的头往粪坑里踩,过程持续40余秒。待该男生爬起后,另一男子用手抽打他后脑,要求他“脸朝上笑一个”,“笑好看点”。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这些案件的缘由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小矛盾。
在很多专家看来,法律的惩罚只是最末端的处置方式。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源头做好预防工作。
国外开展的同伴教育
法国从小学起正式设置“学习共处”的道德教育课,要求儿童从其同伴那里认识其行为,认识到集体生活的约束是他们自由的保障,惩罚不是成人的裁决而是规则的实施。他们要学习拒绝暴力、把握冲突、讨论遇到的问题。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不分大中小班,大的小的在一起玩耍,相互扶助,相互学习。现在他们把这个模式延伸到了学校,在小学的一、二年级间也使用这个模式。
一、二年级混合班里,有22个或是24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伙伴,二年级的伙伴有义务帮助一年级的伙伴。一对伙伴坐在一起,二年级的告诉一年级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么做……老师讲课时,拿出不同颜色卡片,不同颜色的卡片要不同年级的孩子回答。当然,做作业时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作业,一年级的孩子们很关注二年级的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而二年级的孩子们也很注意自己的榜样形象。班级里上课时安安静静,下课时和谐玩耍,谁也不会欺负谁,谁也不敢欺负谁,因为他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伙伴。
芬兰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发自己的课程,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芬兰教师相信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正式课堂中,孩子在课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学到更多。因此,芬兰的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据调查,大约2/3的10至14岁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青年运动协会。
同伴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实现理念传播,达到教育目的。
生活中,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
“青春善言行”同伴教育培训,是通过非认知和参与式方法,提高和加强学生对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的理解。
学生通过参与互动游戏,体会、自省、讨论,从而形成一种“非暴力”、“和平”的价值观。
在这里授课者不是老师,而是朋友。在这里并不提倡填鸭式我讲你听,而是坐在你的身边,作为朋友一起讨论某一个话题。
“青春善言行”同伴教育培训拒绝歧视、拒绝偏见、拒绝暴力,培训尊重多样性、提倡社会共融、提倡跨文化对话。在游戏中学习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避免缓和应对暴力。
信息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