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号起,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江油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四集大型历史名人纪录片《李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又一轮的“李白热”和多家媒体的重点关注。
12月3号出版的《四川日报》就以“梦回唐朝 与《李白》相遇”为题,整版报道了纪录片《李白》的幕后故事,并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原声”解读,为读者梳理了很多纪录片里的“小彩蛋”。
李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这是纪录片必须要正面回答的问题,但偏偏他又拥有如此浪漫、不羁、曲折的一生,文章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纪录片《李白》的创作手法,能打开诗仙一生的,自然还得是诗歌本身。
以诗词走进他的明月和花间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词,是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走近这位天才巨匠最近的一道门。
在纪录片《李白》中,将李白创作的诗歌与他重要的人生经历融合穿插,让诗歌成为其经历的写照,也以其经历解读诗歌更深的内涵,让观众更能读懂李白的诗,也更能读懂李白其人。
在李白留下的诗篇中,《蜀道难》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彰显出李白极度的浪漫主义和想象创造力。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纪录片中,详细讲述了李白写下这首千古名篇的背景——公元730年春夏之交,李白在安陆的干谒之旅失败后,决定来长安寻找机会。这是他第一次到长安,怀着满腔热情,却无果而终,反而还因与当时的权贵发生冲突差点陷于劫难。“他带着深邃热烈的生命力,从蜀地山水迢迢地来到长安,希望倾尽才能为盛世效力,却无力摆脱命运的捉弄。这崎岖的入世之路,与蜀道何其相似。激荡的情绪在心中郁结已久,于是,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蜀道难》。”
在蒙曼看来,这首《蜀道难》,融合着最奇特的自然山水,又融合着每个人可能感触到的那种人生的险恶,所以成为李白最有成就的诗歌之一,把以前所有的《蜀道难》全都比下去了。
同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解释,古人写《蜀道难》,往往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写蜀道的险峻,但是李白却将其放到一个历史时空中去写,带有强烈力度的想象——人在大自然面前面对大山的奇、险、怪,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冲撞。“没有任何一个诗人的力度,达到李白这种强度。”
通过这样的层层剖析,带领观众通过《蜀道难》走进当时李白的心境——诗人的失意和诗意,成就了这样一首千古之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自李白的另一首名篇《月下独酌》,足见李白的文采风流。
纪录片同样用了多个维度,来解释这首名作的由来以及深层次的内蕴。当时,李白被皇帝看中留在身边做翰林供奉,表面光鲜,实际上被当成有才华的艺术家供奉起来,与自己所期待的参与治理民政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夜晚来临,在月色下,喧嚣的世界和灵魂都安静了下来,他写下了这首诗作。
“李白的独特与珍贵,就在于他的作品与人生中流露出的率真与浪漫。”朱广皓介绍,李白拥有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才会留下如此多惊艳的诗篇。“他性格豪迈,但在人生坎坷的时候,也会落寞和悲伤。然而,他不会在低谷逗留很久,而是很快走出来,恢复成自信满满的李白。就算在他差点被判死刑,遭遇人生最大打击的时候,他仍然向皇帝推荐自己,认为自己可以为国家做很重要的事情。他的天真和自信,支撑他走完了伟大的一生,也正是我们想传达给观众的。”
特别的是,纪录片中,将写意情景再现和CG特效技术相结合,还原出充满绚烂、奔放、自由的唐代美学气质历史场景,再现诗人瑰丽奇绝的浪漫想象,例如李白青年时期将大鹏作为自己精神图腾的时刻,还有人们想象中李白逝世后诗仙归天的景象。大唐气韵哺育了诗人,而诗人的笔又为盛唐鲜花着锦,给予观众一场浸入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