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
保生大帝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曾任宋代首席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闻名遐迩,民间称其为吴真人,尊为“神医”。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供奉保生大帝世界祖庙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慈济宫,现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有2000多座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庙宇,信众近亿人,保生大帝已成为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人民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
|
|
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所信奉的医神,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夲(音韬),生于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卒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药时,失足落崖,享年五十八岁。据考证:保生大帝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宋朝
1171年(宋孝宗乾道七年)赐──大道真人
1195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封──忠显侯
1208年(宋宁宗嘉定元年)封──应惠侯
1227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封──康祐侯
1235年(宋理宋端平二年)封──灵护侯
1239年(宋理宗嘉熙三年)封──正祐公
1240年(宋理宗嘉熙四年)改封─冲应真人
1245年(宋理宗淳祐五年)封──孚惠真君
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封──孚惠妙道普佑真君
明朝
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封──昊天御史医灵真君
1425年(明仁宗洪熙五年)封──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依台湾台南学甲慈济宫庙方记载,保生大帝名吴夲,字华基,别号云衷,为紫微星转世投胎,父亲吴通,后追封为协成元君,母亲黄氏为玉华大仙转世,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书僮,感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
而闽台民间则流传不少传说,如:
医虎喉:吴夲于山中采药时,遇一白额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难当,遇吴真人乃垂首趋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责其恶,见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为吴真人座骑。故保生大帝庙龛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称为“虎爷”、“黑虎大将”。为台湾虎爷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点龙眼:有蟠龙患有眼疾,化为老者,请求真人医治,真人以符水医治。
泥马渡康王:传说宋高宗为康王时,入金国为人质,趁隙脱逃,逃至崔子庙内,苦于金兵追赶,无力摆脱,忽闻马鸣,庙前竟有良驹停驻,遂乘马疾奔南方,金兵随后亦策马追赶,逃至江岸时,康王胯下座骑竟飞驰过江,摆脱追兵后,座骑化为泥马,经高宗派人四下探访,始知为保生大帝施力救助。(另一说非保生大帝,而是崔府君崔玨)
丝线诊脉医:相传明成祖年间,孝慈患有乳疾,求访天下名医莫救,突有道士自称住白礁乡名吴夲,自称能医治重病,并言能以丝线诊脉。成祖先以丝线系于玉镯、猫身,皆被真人识破,成祖惊异,乃命内侍系丝线于手腕,段为乳疾,并隔屏指示施以针灸,乳疾顿消。成祖欲赐予官爵财宝,皆辞不受,骑鹤而去。感其恩德,乃立狮于福建白礁慈济宫庙庭之内。
三十六官将:相传北极玄天上帝欲收龟、蛇二精,力有未逮,商借保生大帝佩戴之宝剑,并以随从三十六官将为质。后玄天上帝未还宝剑,紧握于手,保生大帝则握鞘望剑兴叹。(另一说非向保生大帝,而是向吕纯阳借)
大道公风,妈祖婆雨:由于天上圣母妈祖与保生大帝大道公皆为北宋福建人士,民间传说遂附会二神相恋,后妈祖见母羊生产苦状,悔而辞婚。保生大帝愤而与妈祖施法相斗,于妈祖诞辰降雨洗其脂粉,妈祖亦不甘示弱,于大道公诞辰施法刮风,吹落道帽。故称“大道公风,妈祖婆雨”,此一传说穿插闽南暮春节候,与地方神祇传说,颇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为亵渎神明,深不以为然。
白礁慈济宫:又称西宫,始建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位于漳州龙海角美镇白礁村,为保生大帝出生地,北宋时始建,经历代修建,,1991年由台湾信徒捐资重修落成。
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内景
青礁慈济宫:又称为东宫,位于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岐山东鸣岭上,始建于宋景佑3年(1036年),原名“龙湫庵”,为保生大帝生前炼丹修道之所亦是初享庙食之始地。青礁白礁东西两宫直线距离2280米。
青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 殿前宋代石刻
泉州花桥宫:为保生大帝生前施药义诊之处,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开始,该庙附设有施药局,如今称为泉州花桥赠药处诊所。
随泉州同安移民迁徙,保生大帝为台湾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为台湾民间重要信仰之ㄧ。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庙宇以台南县学甲慈济宫、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保安宫最为著名。台湾奉祀保生大帝各庙宇于1989年组成“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由当年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出任首任会长。
学甲慈济宫所奉祀开基主神称为开基二大帝,相传吴夲于北宋逝世后,乡人立庙祭祀时,雕刻有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于龙海白礁慈济宫,三大帝奉祀于青礁慈济宫,二大帝则由同安县百姓李胜迎祀随郑成功军队前来台湾,原由台南学甲下社角李姓后代私人奉祀,后成为学甲地区信仰核心。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肇源于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垦台北大龙峒地区,由于水土不适,瘴疠四起,所以返回故里白礁慈济宫分灵保生大帝神像来台湾,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庙,1805年(嘉庆十年)迁于现址建庙,清代台北地区艋舺顶下郊拼、漳泉械斗时,保安宫为同安籍移民避难之所及据点。于1995年至2002年自费重修,获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馨奖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总部“二○○三年亚太文化资产奖”。
台南县学甲镇农历3月11日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
台北保安宫保生文化祭:演出家姓戏,并有绕境、过火等活动
台南西港乡庆安宫香科醮典:素有"台湾第一香"-西港香科正式醮典之前,庆安宫先举行南巡前往台南市府城城隍庙谒祖进香,南巡当日先往佳里镇青龙宫迎请保生大帝,担任醮典出巡的随阵先生,随后前往台南市各交陪庙宇驻辇,接受信徒参拜,香醮期间襄赞出巡香境达九十六村乡,享有"瘟医"之美誉。
新竹市香山区新竹美山保安宫传承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精神及宗旨.美得济万民恩庇福地.山医疗千疾德荫南天.保境消疫疠神功济世.安民施医药普渡众生。举行南巡绕境庆典活动,经南投草屯龙德庙,驻驾于高雄左营慈济宫,戊子年北台湾北巡绕境祈福庆典,参香宜兰道教总庙三清宫,驻驾于三星镇安宫前往淡水三芝八庄大道公会香,交陪友庙并接受阵头迎接信徒参拜。
保生大帝玉湖殿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玉湖殿:
石门玉湖殿始建于宋,是在吴真人羽化后,石门村的先民们为纪念这位终身为民的神医,在真人故乡石门尖麓建庙立祀,子孙聚集于此奉祀真人遗容。清代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作的《《吴真人祠记》》中写到:“吾邑清溪(今安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族人在其山麓建庙立祀。”
明朝时,吴真人为帝后治好乳患,被敕封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赐同等居殿,故改名为玉湖殿。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为玉湖殿题写“真人故地”匾额。
现今的玉湖殿,族谱中有详实的记载:“吴氏第十三世行伍公,于康熙己酉年六月,将其二夫人在赤血仑的墓地付大道公迁建玉湖殿用,另施殿左田租六石,殿右竹林一所为住殿道士斋粮。”,玉湖殿依山而筑,坐落在半山腰,,殿后青山蜿蜒而上,气势雄浑,殿前是百多台阶,依次而下,前方有一座浑圆山包,称为珠山,整个格局,誉为“蜈蚣吐珠”,玉湖殿坐高望远,上仰青天,下俯家帮,一种博大胸襟沛然而至,正是吴真人的真实写照。站在殿前,远处三重山脉横亘绵延,又称“三重案”:在左边山上有一株巨松,巍然耸立,形如旗杆,称“旗杆树”:右边山上有一株玉兰香树,亭亭玉立,树冠直径五米左右,盖至地面,树干直径有米余,高有十五米以上,形如凉伞,称“凉伞树”。殿四周青山绿水,修竹清风,景色十分秀美。玉湖殿中供奉吴真人神像异于其他各地庙宇的塑像,别具一格,他头插金花,身着凤披,五缕长须,脸色红润,一派儒雅,亲切可人。
期间毁为平地,殿中的神像,匾额,大柱无一幸存,只留下四粒宋代的石础。到1981年村民才集资在原地,按原样重建。因是杉木,经二十多年的风雨侵蚀,正面的门柱,板材都裂缝,油漆也脱落,再次集资重修。于2006年12月11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上午举行重修落成庆典,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廖武治先生(现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会长)和厦门青礁慈济东宫董事长周学辉,青礁慈济东宫办公室主任黎明先生,历史学者方文图先生及县有关领导人一行十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玉湖殿左右有祖祠两座:开基祖名曰中兴祖,始建于明洪武戊辰年,风格独特,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二世祖祠名曰都美祖,始建于1851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占地面积有870平方米,点灯起,二进,现作为吴真人纪念馆,馆内展出吴真人的塑像、历史文物、事迹资料。
玉湖殿于1998年9月被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确认为文物保护标志并树保护标志碑;2003年6月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其保生文化信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物保护,石门玉湖殿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物保护扩展单位,并于2012年在安溪县政府、安溪县的大力支持下,由感德镇政府和感德石门玉湖殿管理委员会组织下,已成功召开第一次安溪县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筹备会,感德石门玉湖殿正以昂扬的姿态,踏着建设“山水茶乡,和谐感德”的号角阔步向前。感德石门玉湖殿旅游区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是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吴真君,福建闽南和台湾闽南籍同胞所奉的地方守护神。史载,神姓吴名本,是宋代神医,又被称为吴真人、花桥公。生前医德如佛、医术如仙,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分文。民间传,吴真人生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慈惠济世,活人无数,深受时人尊敬,称神医。吴真人辞世后,人们自发地建宫立庙,塑像祭祀,渐渐发展为一种信仰崇拜,吴真人也渐由神医变成医神。现吴真人的崇拜遍及闽南、两广、台湾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庙宇近千座,仅台湾就多达数百座。作为保生大帝故里的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近年来致力文化建设,并将保生大帝文化列为该地特色文化品牌。
世代积德
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是周代泰伯的后裔,列国时分土金陵,建国吴县(现在的江苏省),传到三十 一世的时候,遂以吴为姓。后来吴姓子孙繁衍,才分出一支,迁入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定居,这白礁乡就是日后大帝生长的故乡。大帝名夲(音滔),字华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乐善好施的好人。
成梦怀胎 传到圣父名通,后来受封协成元君,平时也是勤俭治家,喜做善事,以劝人学好闻名。圣母黄氏,后来受封玉华大仙,性情幽雅贞淑,修前世功果,积德早已上达苍穹。有一夜,她正在酣睡,梦见吞食一只白龟入腹,醒来以吞食白龟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后来果怀圣胎,这就是大帝投胎。
真人降生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岁次已卯,圣母将要分娩时,恍惚看见长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护送一位仙童到她的房门口,说:“这是上界的紫微星君,前来投胎降世的。”他们刚刚说完大帝就降生了。这时候异香满堂,豪光灿烂,又见五老及三台魁星现身来拜贺。屋外上空五彩祥云朵朵覆室,紫气满庭,民众个个啧啧称奇,认为这不是寻常的瑞气。时正是农历三月十五日辰时。
博览典籍
大帝本是紫微星君转世的,生来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和常人不同,幼小的时候,身体特大而且很聪明。及长博览群书,无论什么书籍,凡是读过一遍,都可以背念;不但天文地理,就是礼乐刑政的书也无所不通,尤其是对歧黄医术,他特别下工夫潜心研究,所以修正了前人许多错误,在制药方面,特别精研有方,达到奥妙,这就是大帝夙愿救世济人的缘故。
偶遇异人
大帝十七岁的时候,遍游各地名山。有一天,来到江边,偶然遇见一位面貌与世俗不同的异人,在江上划舟,他忽然把舟摇过来,邀请大帝登舟一同游赏。大帝很高兴,也不推卸,登舟同往,任他摇到那里去。顷刻之间,只见前面有一座高大巍然峙立,四周的风景非常好。大帝问那个异人:未知前面的高山是什么山呢?异人说那是昆仑山。
王母传法
异人请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这座山的最高峰。来到一座洞府,那异人便请大帝入洞,参见西王母。西王母大悦,就让大帝坐下,西王母说:“你前生与我有缘,今世得与我会面,我要将神方以及驱魔逐邪的法术传授给你,让你去济世救民。”大帝于是留在昆仑山过了七天,学习神方及法术。临别时,王母再三嘱咐大帝:“学成回里,别忘记旨在济世救人”。说完王母便仙法送大帝下山,不一会儿便回到家乡,大帝自思既然得了仙法,应立志修真、研究医法济世救人。
辞官退隐
大帝平素孝敬双亲,和睦邻居,守信约,淡金钱,重义气,戒杀持斋,不娶妻室。传说大帝24岁中举人,朝廷授予御史,他为国家效劳数年,即辞官回归乡里,退隐於泉州府白礁乡文圃山龙池岩炼丹制药,济世救人。
神方华骨
有一次,大帝要上山采药炼丹,经过树林,看见一堆人的枯骨,他拾起来一看,只见那堆骨已经失了一支左腿骨。大帝于是取了一枝柳枝代替那左腿骨,即时画符念咒,步罡踏斗作法,说也奇怪,那堆枯骨即刻变成人形,原来是一个童子。那童子站立起来,啼啼哭哭,说要寻找主人。大帝问他什么原因?童子答说:“我伴主人要去同安接任知县,行到林中,突被老虎冲散,老虎把我咬死(枯骨欠左腿骨,就是被老虎吞食),现在不知我主人的下落。”大帝劝他不必啼哭,我可以收你为书童。于是命他背药同行,途中,遇见他的主人同安县知县,姓江名少,又名仙官。江知县一见那个书童很惊喜,问他“你与我同往同安县赴任途中,突遇老虎,你被老虎咬死,为何现在还活在世间:”大帝便将起死回生之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江仙官半信半疑,问大帝说:“你既然有起死回生之法,是否能转生为死:”大帝点点头,即时施符念咒作法,那书童随即又变成一堆枯骨。
江张从游
江知县看见大帝法力无边,知道不是凡人,他醒悟人生在世,争名夺利终久无用,便要求大帝收为徒弟。大帝即时允许,收为门徒。江仙官再要求大帝施法,将枯骨在化成书童。事后,江知县返回衙门,将遇见异人,收为门徒的事一一告诉张师爷(即张圣者),并表明愿意弃官跟随大帝隐居修道,并将官印交给他。张师爷得次仙机,也深悟爵禄荣华终是一无所有,天下既有此异人,岂能错过,所以他也弃官同行。
结庐礁山
大帝带了江仙官,张圣者同归白礁,盖结草庐,隐居修真论道,行医救世。事后这消息传四方,受教日众,诸门下深明秘法,同成正果者,有黄医官、程真人、江仙官、邓、何、纪、黄仙姑,赵、殷、康、辛、王等诸元帅,王灵官,王、康舍人,张、萧、刘、连圣者,马、虎迦罗,诸天君并各神将等。
揭榜医太后
宋仁宗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稻世。
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疾,朝里所有太医多次诊治,百药无效,病情反而同日见沉重,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原来宋仁宗的母后患的是乳疾。太医诊治羞于开口,不肯让人视诊,服下许多丹药均无见效,太后病久不愈,太医束手无策,宋仁宗更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百般无奈,只好张贴黄榜广征良医。
有一天,从福建到京都汴梁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看了黄榜,伸手揭下来,这消息轰动整个京城,大家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治好了病,当然有封赏,如果治不好病,那可得当心脑袋。
吴夲揭榜后,被带进宫中,宋仁宗亲自召见,只见他道貌平凡,布袜草鞋,风尘仆仆,说话声如洪钟,上朝不拘礼节。宋仁宗心想,这分明是个乡下医生,岂能治好母后的病,既然敢揭黄榜,且让他试看看。
吴夲被带到后宫,太后躺在房里床上,太监从房里接出一条红丝线,让他在丝线上把脉,吴夲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认真诊断一会儿,沉沉地叹了一气道:“没治了,没治了,脉搏已经停了”。说罢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宋仁宗和众人大吃一惊,觉得“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这个乡下医生看起来还有点真本事。刚才故意叫宫女将红丝线系在床杆上,被他诊出没脉搏,实非平庸之辈。众人见大夫要走,忙上前劝阻道:“大夫留步,请再为太后把一次脉。” 吴夲只好回身重坐案前,又伸出三个指头轻轻地按在丝线上,聚精会神地把脉,低头沉思片刻又道:“没治了,没治了,太后的脉搏跳得和猫一样急。”以猫试他,又被他识破了,因此赶快上前挽留他再次把一次脉。
吴夲百般无奈,只好坐下,再次伸出三个指头按在红丝线上,垂头侧耳,专心致意的扫寸脉,关脉,尺脉,认真辨认一番道:“不妨事,不妨事。”他为太后隔幔灸艾柱,钢针刺背脊,又用丹药内服,经过一番调治,太后的病终于药到病除。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赐封御史太医,他起身辞谢,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众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
宋仁宗见他坚持,嘉奖他的美德,赐他在故里白礁择地(现白礁慈济祖宫正殿)结庐修真悟道,行医济世。 输米济急 宋仁宗明道元年岁次壬申(1032年),漳州、泉州两地久旱不雨,颗粒无收,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大帝听见这个消息后,便搭盖了一座高台,台上竖起一面大旗,亲自登台步罡踏斗作法,向民众宣布十天之内,有大船载米前来救济,民众半信半疑,企望奇迹来临。不觉十天已到,果然有大船数十只载米前来救济,大帝计口赈粮,漳泉两地灾民闻此消息,招兄呼弟接踵而来,受赈灾民人山人海,灾民得食,地方安定。大帝救灾救难的善举,使漳泉两地灾民皆得饱食,个个感谢大帝功德无量。
祛疠击魔
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两地瘟疫蔓延,民众相继而死,吴真人带领徒弟江仙官、张圣者等奔波于漳泉疫区,施医送药,拯救灾民无数。吴真人步罡踏斗,驱雷击毙瘟魔,平息一场灾祸。漳泉两地民众永怀吴真人的恩德。
白礁飞升
景祐三年(1036年)农历五月初二,吴真人外出救治病人,回家路上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草,不慎坠崖,乡亲抢救回家,医治无效,午时乘白鹤协同圣父、圣母、圣妹、吴明妈、王舍人得飞升,吴真人时年58岁。远近乡民挥泪致香案叩送。次年白礁村父老在白礁他的修炼处建龙湫庵,偶其像而祀之。
除去贼寇
大帝乘鹤飞升后,仍常眷恋乡里。有一天,有群寇扰乱乡里,声势汹汹,乡里人惶惶不安,家家列香案,祷祈大帝显化庇佑。未几,官军来到,与群贼大战,大帝暗中相助,贼首季三当场被击毙,群贼无首,四散逃亡,贼乱遂平,乡民拜谢大帝庇佑,除去恶贼,桑梓幸得安宁。
跨鹤退潮
有一次,大帝的乡里洪水暴涨,整个乡里变成,大帝跨鹤显灵施法,顷刻之间,洪水骤退,全村幸得安然无恙。乡民拜谢大帝神威显赫,解救乡里,每年四季演戏酬谢。
露幡救驾
当宋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宋高宗即康王,是徽宗皇帝的第九子),大金国金兀术领兵侵犯中原,守军无法抵敌,皇上将太子康王送给金邦为质。经过长久的岁月,康王思念中原。 有一夜,他看见月色明亮,便偷偷离开,步行到崔子庙,可是没有马匹是不能脱逃的,他正在焦急的时候,忽然听到庙廊下有马嘶,他即刻跳上此马逃走。当康王逃到江边,只见前面江水滔滔后面的金兵快要追到,他急得举头仰天祈神保佑,说也奇怪,顷刻间看见神兵阻止金兵,并见云端露出大帝旗幡。此乃大帝显圣护驾。康王逃回中原,不久登了帝位,在临安建都,派人四处查访,始知是大帝显圣保驾。
兴膺庙祀
绍兴二十年岁次庚午(1150年),高宗皇帝颁诏建庙白礁,奉祀大帝,以答谢显化救驾之恩,这就是现在白礁的祖宫。绍兴二十一年岁次辛未(1151年),漳州府龙溪县有一位时任吏部尚书姓颜名师鲁奏请朝廷,复在青礁建庙,塑大帝神像奉祀。 却贼封侯宁宗庆元元年岁次乙卯(1195年),贼寇又再侵掠故里,大帝显圣协助乡民杀退贼兵,乡亲得以安然无事。朝中大臣闻知此事,启奏皇上,封大帝忠显侯。
灵泉祛疾
庆元三年岁次丁巳(1197年),白礁乡民商议扩建大帝祠庙,因为工程浩大所费甚钜,无法进行。有一夜,宫前坛下突然涌出灵泉水,异香四溢,民众取泉水饮之,甘而且香,又能医病,这事传出,每日叩求泉水治病者人山人海,求水投钱不计其数,数月凑齐扩建祠庙的一切费用,使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旗退群贼
开禧二年岁次丙寅(1206年),因群贼侵入漳州泉州,官兵抵敌不过,正在苦战的时候,忽然看见空中出现忠显侯的旗幡,群贼畏惧,遂纷纷溃退,漳泉二地得保安宁。
除旱丰收
开禧三年岁次丁卯(1207年),是年亢旱无雨,赤地千里,无法耕作。漳泉民众到慈济庙祈求大帝,幸受庇佑,连降大雨数天,驱除旱魔,币园复苏,旱年反比常年丰收。此事传到朝廷,追封英惠侯,由于东至蒲阳、长乐、延建,西至汀洲、潮洲、广东、广西,到处都知道此事。
鄱阳救驾
元末明初,明太祖洪武帝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当时狂风大作,陈友谅将连环船列在上流向下压迫,洪武帝不支战败。那时他所乘的战船将要沉覆时,忽见大帝在云端显出旗幡,即时反风回浪,将陈友谅所乘的连环船吹翻,洪武帝于是转败为胜。后来洪武帝即位金陵(现在的南京)后,感谢大帝神力救驾之恩,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1372年),封医灵真君。
赐狮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文患痼疾,朝内太医久治无效,皇帝下诏悬赏求医,黄榜悬挂旬余,无人应诏,而文病情日益增重。 大帝化成游方道士揭榜施医,药到病除,十分神效。皇帝要封他为御医,他辞谢不就,即乘鹤飞升。后来,文派人调查,方知白礁医灵真君显化所救,成祖敕封吴真人为恩主吴天医灵秒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文为感救命大恩,命京都能工巧匠琢造一只高举“亚”印章的石狮,专程运送到白礁慈济祖宫,历代相传永作纪念,后来人们就把文所赐的石狮,称为“狮”。
(掃描二維碼添加主編微信)
宗教那些事
弘扬閩壹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民俗风情。
◎平和縣天潮會文化藝術中心 | 微信號wts15160543499
|宗教那些事微信平台|
◎商業合作及投稿請聯繫我們
13159115103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山格鎮山格村
◎宗教那些事自媒体编辑部
|宗教 | 廟會 | 藝陣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