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中医真正美(连载之11-15)

中医真正美(连载之11-15)

2018-04-24 02:59:19

(连载说明:感恩生命中遇见的美好!年前有幸遇见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传人宋迎春老师,有幸读到老师的书《中医真正美》(老师慈悲上传的电子版)。为了惠及更多的有缘人,征得老师同意,现原文(65篇)连载刊登于此。愿读到此书的您能体味到《中医真正美》!再次感恩生命中的遇见!)

 

11.古典中医名词解读

俗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里面涵盖了“概念”的意思,概念指导着思想,指导着方向。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到中医用语的真正意思,才能再对针法进行探究和应用。

——关键词:五运六气、三焦的实质和作用、气的概念和运行、经络的解读、五行的五种概念、真气(炁)的真相、上乘针法的实质。

一.解读五运六气

《素问五运行大论》“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些都是在说宇宙间的日月星辰和我们的关系。

古代医家据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 ”。天干地支配合,演绎六十甲子,用于纪年、月、日、时,是一套演绎复杂气候变化规律的工具。其内容广及天体运行、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动植物的物候节律。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人禀天地之气化生,吸天气,食地气,时时刻刻与天地交流沟通,与天地运化同频同步。《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天地之纪,人神之通应”。

而现所流行于世的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虽然也引用了五运六气的干支纪时进行开穴和九宫八卦的空间理论进行开穴,但二者都强调患者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特定的穴位治疗,在时间的要求上对医患双方都存在着制约性,并且计算时间与穴位比较麻烦容易出错,对具体的疾病针对性较少,很难取得即时疗效。古人到底有没有一种更完整、更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当然有,只是我们不知什么时侯,把古圣先贤的意思和方法给断章取义了,只要我们真的理解了五运六气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就能真正的化繁为简。
   
——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五运六气的真正意思,和古圣先贤要表达的完整理念,才能真正揭开这被隐藏着的千年真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天道即指宇宙的自然规律。宇宙之中,天体的运动产生五种运行模式。木、火、土、金、水就是要表达这五种能量场的场能运行形式——此即是“五运”。而日月星辰的运动所产生的气机就是六气,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就是要表达能量流的六个轮转水平标志。
    ——
运气学说中五运六气的对应关系,主要见于《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及运气七篇大论等,其具体的对应关系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是如何对应而来的呢?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鬼臾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其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厥阴之上,风气(木)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土)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金)主之;太阳之上,寒气(水)主之。”此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可见, 五运六气,我们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能量的运行方式和相互关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能量流的转变水平。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经病较多,夏季心经病较多,长夏脾经病较多,秋季肺经病较多,冬季肾经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六气)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六气)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六气)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六气)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六气)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以肾气变化为著。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经病居多。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经、心经病居多。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经病、暑病居多。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经病居多。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经病居多。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
总之,人生于天地,长于天地,存在于天地,作用于天地,天地运化规范了人的形体、功能和气化模式。人的形体构造、功能状态、气机变化,皆是天地的缩影。所以,人体的有形结构,无形气化,皆与天地的运化同步。人与万物的发生、发展皆根源于宇宙的运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疾病。如《灵枢》-《本输》篇:“春取中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所谓留,就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位内,让其停留一定时间后再出针。停留其间,可以不行针,静置久留,也可以适当施以各种手法,主要依据病情而定。以季节而论,春夏宜刺浅而留短,秋冬宜刺深而留长。进针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有调气、行气作用,使过盛、不足的经气进行自我调节。气不至者留针可使气至,气已至者留针可使邪去,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往往在调气留针中可得到发挥。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腑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经原之原,手足阴阳之经,诸病皆宜刺之,但所刺有深有浅,不能枚举。此四时针刺之大旨,自古相传者也。

——这些经典都是在强调五运六气对人体的影响和重要性。就是古人真正要表达的“天人合一”、“人与道合”的理念。“五运终天,布气真灵”,就是说五运六气对人和万物的影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变化着的,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规律和场能。

二.对三焦的认识

近几年,通过自身习练太极导引术,发觉气机的启动和转化于胸腹部有相当的关系,这部位很似于医书中的“三焦”,但最近看了很多新编的教材都认为三焦是联系脏腑之间的“系挂”,也就是指相当于“膈肌”的器官,所以特意从经典中找出具体的三焦来进行论述,希望有缘看到的同道中人不吝赐教,共同探讨。于此作言,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发扬。

《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太素》、《千金方》、《外台秘药》均作“卫出上焦”。难道古时大医家会错误到把“上焦”和“下焦”都弄不清吗?后来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营卫生会篇》注曰:“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特指走行的特性。”

——《灵枢》中的“卫出于下焦”就是指“出生于”下焦的意思,后来的著述中的“出”后面少了个“于”字,是从上焦“走过”的意思。因为文言文的一字之差区别是很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解读是不同的,必须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诠释。

《难经-三十八难》:“原气之别,主持诸气。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的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通道,三为主持诸气。而“气之所终始也”就是“气化三焦”,就是说三焦是一个化生气的功能场所。

著名的仲景《小柴胡汤》就是入少阳经的,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临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另很多医书论述有升阳举陷的功用,而少阳经为气化之枢,三焦就是手少阳经。

另还有十二募穴也都在胸腹部,“募”就是招募集中的意思,就是可以募集宇宙能量的穴位。
    ——
谨此,应该明确了三焦是气的“生”和“化”的功能场所,非指的是具体的解剖器官。

三.气的概念和运行

(一)气的体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注意:《内经》还有一句“百病皆生于气也。”一个讲外因(气候),一个讲七情内因(气机)。《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怎样认识气(怎样知道气为实物,气的物质性)

1.在中医学院作生理实验,在高倍镜下,正常实验动物的末梢血色是鲜红的,血球流动很快;而有病、气虚动物的血色是黯紫色的,血流迟缓。

2.几年前遇到一车祸现场,血流一滩,伤口不断向外出血不断冒出热气,就象水烧开锅后的蒸汽一样。

3.练太极拳进行气机运行时,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可看见头上有气蒸腾,就如同自然界的开水的汽一样。而收功敛气入丹田,丹田有热感、舒适感。练太极时(极为放松状态)“发气”于四肢,两臂看上去粗胀,收功敛气后两臂恢复平时状态。

4.阴气虚的病人常见口咽发干,手足心烧,心烦,失眠,手足发鹅掌风,皮肤起牛皮癣,以知柏地黄丸为治,迅即大效,往往治愈。以阴凉之气治急性外伤骨折瘀肿,其效神速,消肿止痛;以阴凉之气治疑难重症之高热、心烦、咳喘、疼痛、失眠,其效甚捷。

——气有阴气、阳气之分!

中医关于气的论述很多,在中医学院教材中常见的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但对《黄帝内经》中阴气、阳气的概念,近现代中医界却无人阐发,这无疑是个很大的缺憾,要知道,人体内阴气阳气有总领诸气的作用,诸气的产生、循行均与阴阳二气相关,督脉就是督管诸阳的,任脉就是总任诸阴的。内经阴气阳气理论对于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以至诊断治疗都是不容忽视的,笔者摘引《内经》原文,对阴气、阳气作一个初步的提示:

1.自然界中的气就有阴气、阳气之分:

《内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在一年中,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厥论篇),在一天中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

2.阴阳的循行: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从左,阴从右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人体阴阳气的生化过程是遵循着阳长阴消阴消阳长的规律,时时进行着的,阴阳气不断地消长生化,又不断地相互吸引鼓舞,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若天与日,循后天八卦的方位,时时在人体内沿左升右降的方向循行(主要的循行方向),升清降浊,吐故纳新。难经有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火蒸化肾阴化升阳气,在体内左升右降,循环不息。

3.阴气阳气的病因、病机:

阳气阴气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为什么许多老年人本来无病,蔫巴蔫巴就死了,命火衰微,元气耗竭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阴气与人的心理情绪状态至关重要,为什么得癌怕死的人很快就死掉?阴气飞失,魂魄不守也!

厥证的成因:阴虚者,阳必凑之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阴气多阳气少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乱则不知人也;阴气盛于上则下虚则腹胀满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厥论篇)

结阳病的症状:结阳者,肿四肢。

狂症的成因: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夺阳者狂,夺阴者死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阴气太盛,则阳气弗能荣也所谓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寒热的成因: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痹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素问·痹论》)

哎咳上气喘:(《素问·脉解篇》)曰: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倚从,故哎咳上气喘也。

疟疾:《素问·疟论》曰: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名曰瘅疟。

恐证:《素问·脉解篇》曰: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

失眠证:《素问·大惑论》曰: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其它:《素问宣明五气》: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颠疾,搏阴则为痦,阳入阴则静,阴出阳则怒。诸种病证病状,非阴阳二气不能解释。

夜梦的成因:阴气盛则梦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阴之生实与阴之生虚:阴之生实,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阴之生虚奈何?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涩气去,故曰虚矣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上行极而下,阴病下行极而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用于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

《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懂得阴气阳气的道理,在临床工作以及练功养生方面,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也证明气功界所盛传的凉气(阴气)热气(阳气)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二)。气的运行方式(上下沉浮和左升右降)--人体内气循行的主要方式

1.“上下沉浮”

内气收敛下降于丹田,经督脉上升、任脉下降,这一规律已为众多练功长寿者熟悉与认可,在此不作赘述。

2.“左升右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人与天地相应,白天人面南而立,正对应于天地。太阳升于左,由左而上,降于右,故人之阳气亦应之,左升而右降。

按照中医学气的阴阳运行左者为肾,右为命门(见《难经》),命门之火蒸化左肾之阴,化生元阳,阳气从左而上升,肝在右,其气行于左,(脾气主升,临床有胆结石而其对应左侧疼者),肝气喜条达而上升,经肝之经气再上行至心,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气经心又兼及于脑,经脑下行,至膻中之气也含脾气(临床常见心胃同病,常以膻中补外气而治胃下垂),气由此再入两肺,肺主肃降,其气下行,循右侧下降于右肾及下丹田,完成一个环周,这种气机的升降循行,不练功的人也会有的。

——论述这些气的概念,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气主要分阴阳两种,运行是按照阳升阴降的固有规律进行的。而且这能量场牵动五脏六腑的运行法则。

《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

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四.经络的概念和运行

西医认为是血管、神经、淋巴管等,中医指的是五种正能量在体内运行的通道。现代科学也证明出中医的科学性:一切运动着的物质,必定会产生“电”(在人身称为生物电),那么也就是说:经络就是细胞间生物电传播的通道。同时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已经能把人体再次细微到比细胞还要小的单位,也就是DNA(基因),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由回旋链构成的,来证明人生病其实就是回旋链受到一种无序的电离子冲撞而不能修复,继而回旋链断裂,然后细胞死亡,最终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这种无序的电离子,就是氧自由基。进而来充分证明出针灸的作用机制:就是平衡细胞间的生物电,也就是可以清除氧自由基。依此为依据也诠释出近百年来西医对中医的质疑:经络为什么通过解剖在死人身上而找不到?——比如,停电了,你能在电线上测量出电压、电阻吗?——但,电虽然有阴阳两极的往返运动(大多的医书都是被后人断章取义单单理解了这一个的运转模式和规律。)要知道它既然是“电”,就有场能,但只要有另一个更大的场能存在,它就必须在按照自身的阴阳往返运动外,还必须随顺大场能的运转。好比地球虽然本身在自转,但还在围绕着太阳在公转。所以说经络应该是一个场能的效应场。也好比磁铁,再大和再小的磁针也只有一个南极和北极,可小磁针放在大磁针旁,就必须随大磁针的磁场了,但,再大的磁针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指向南北,所以只能说宇宙间还有一个被我们忽视了的巨大的磁场!
五。五行的完整概念

 以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核心,结合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来讲:人体这个复杂的、微妙的巨系统是由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五个子系统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运行规律符合自然界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的特性,简称“五行”。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医的肝、心、脾、肺、肾还可再次支分为次级及次次级的系统,经多次支分直到每一个细胞,所以说中医的五脏绝对不是西医解剖概念上的五脏,而指的是“系统”。而内联五脏,外达五官,直至肌肤腠理,把人体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就是“经络”。“五行”就是指的是五种正能量在经络中的正常运行的方式和规律。以现代的系统论的专业术语来表达,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先哲所擎领出来的人体这个复杂巨系统的五个序参量,也就是“纲领”的意思。但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相互关系外,还有自身的运行特性,在经络的轨道中除了自身正常运行外,还得在经络形成的场能中按照经络的“势能”运行。

六.真气(炁)的概念

 五行按照自身的规律相互和合运行,同时还在遵循着经络里阴阳大场能的轨迹运行,所形成的一种更大的“势能”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的势能相和合所形成的“太能”。——也就是上古所说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净不垢” 。《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言“真人”、“真气”;《道德经》指出“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有“真如”、“本来”、“永恒”之说。这些经典要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来就亘古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以她的本体自身“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和运动而“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的物极必反的动态关系,平衡、和谐而统一的产生往返不息的运动规律,继而演变成万物的生、成、住、坏、空。这个运动规律就是阴阳运动模式,而阴阳平衡就是太极图,就是“炁”。人与万物都能让“炁”发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作用(《道德经》)。而这炁就是西方科学家所谓的“太能”。
    ——
《黄帝内经》就借它来解释、阐述人以及万物的构成,运动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医疗方法的科学道理。人是受五行之气而治生,真正的中医学是要我们回归、顺应这些能量场。使身体的小宇宙顺应自然大宇宙的“生、长、化、收、藏”这些规律运行。在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文化里,认为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都是由自然界极精微的物质以一定的规律合和而成,这种物质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炁”、“真气”、“太极”,在古印度被称作“本元”,在现代终极物理学上叫“波弦”。这种根本物质在微观上以“波”的形式存在,在宏观上以“场能”而存在,继而演化为“势能”、“太能”。

七.针灸的作用机制
   
(一)、《黄帝内经》明确阐述——刺神、知养生、知其药之毒也、知经络气血之盛衰也。用现代科学的依据来解释:
    1.
首先“神”在此就是指的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种外在表现,“刺”在此就是“调节”的意思,也就是说:针灸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2.
“知养生”就是保健的意思。
    3.
“知其药之毒”和“知气血经络之盛衰”就是可以用来做诊断使用。这也就可以打破很多考古学者的疑问了:四大发明都是我们祖先搞的,这么聪明,为什么考古界就一直没有发现我们祖先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检查工具呢?

(二)、,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养真和神……”——同时也说明了如果完全掌握了上乘针灸法则,不但可以用来直接治病,还可以延年益寿。——也就是说上乘针灸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延年的”绿色的、安全的“自然疗法”。

——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个真相的揭开,都是凝聚着很多人的“心德”,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们不是在否定什么,如果措辞方面有不到之处,希望海涵,更希望有德人士斧正,在此,我揖谢在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以此与同仁共勉。


 

12.“扶阳”的探究解读

在传统医学中,包括在儒、释、道中,都认为“物质”属于阴,“精神”和“功能”(也就是心理活动)属于阳。同样中医认为血属阴,气属阳,要治病,必须扶阳。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指的是气能生化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继而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人之病无外乎气和血的关系,而擎领气血的最高主宰就是心和神。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篇》又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不但是大脑中枢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同时也是心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所以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词语,成为人们的习惯语言。而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总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心脏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下医养身、中医养气、上医养心,,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主题,法门高下只能从境界高低来论。
   
人称医道同源,其实医佛也同源。中医讲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故心不明则身必乱,故治心最为重要,与佛同理。道家讲性命双修,道家的修心,只是不像佛家那么直接罢了,是先引导人修身,再进一步修心。道家、儒家、医家在次第上似乎比佛家更重视修身,可能这样让人更好接受吧!可以说,凡病者,俱由心生。儒释道三家都讲心物一元,所以说三家在此意义上是相通的。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上乘医理,治心为本,说的是“扶阳”,先养心,养心“阳”自扶。而这心不但是指能泵血的heart,更是指能够影响人思维、意识、行为和生理的情绪和心态。——也就是说平衡心理为医学之核心和前提。最终,是中医贯穿了儒、释、道的核心,:生而不杀,慈养万物,以“仁”对应东方来化解嗔恨;施而不贪,予而不夺,以“义”对应南方来化贪吝;谦卑自处,敬天地万物,以“礼”对应西方来化骄慢;“上善若水”水曰趋下、利万物而不争、静之自清、静能致远、净能生慧为水之本性,以“智”对应北方来化愚痴;智者不为贪所引,不为惑所困,以“信”对应“中”来运化四方。故以“人心”的仁、义、礼、智、信感应“天心”的东、南、西、北、中来化解“五毒”:贪、嗔、痴、慢、疑,实乃上乘医理之法要也!

——也就是古人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真实意义。


13.关于中医典籍中“神”的解读

目的:学习探讨《黄帝内经》中“神”的理论内涵,提高我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和宽度,因为认识事物的程度决定我们技术的高低。

我们中医一直在讲“精”、“气”、“神”,道家、佛家都在讲“炼精还气、炼气还神”,把“神”定位为人的最高的、终极的系统。那么,“神”到底在我们的传统医学中是什么意思呢?只有明白了这些真正的概念与内涵,才能真正洞悉到我们中医的核心是科学的、切实的、具体的。

《素问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其意在于阐述“治神”在针灸中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治神”是针灸的核心和前提,在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医者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理解“神”的现实意义,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高度!才能与时俱进地表达中医的真实意思,同时也是针灸疗效的重要保障。

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和“形神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

“形”是生命活动的载体,(是具体的物质。)“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外在的表现。)古医用油灯来形象说明“神”的意思:只有灯里的油足了,灯芯也好,那么这灯才亮,那么这亮度,就是这盏灯的“神”。以此来说明“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可见,这“神”就是指人的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主宰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二、《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但五志过极均伤及心,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故古人把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也就是说“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体质、遗传、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有人生经历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产生效应。所以说在此的“神”,就是我们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认识和反应——也就是心理活动。

还记得在医学院校读书时的解剖课上为青蛙做活体试验,先用钢针从脊椎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中枢破坏了,按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着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也就是说,支配青蛙运动的不但是大脑中枢,应该还有个系统存在。只是这个系统平时是依附在形体上,我们忽视了她,也没有认识到她,但却确实存在的,我们就定位是“精神、意识系统吧”。

还有,美国的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刊登过一例心脏移植术患者的神奇变化:捐献者是个体育爱好者,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喜欢运动,平时还喜欢饮酒、抽烟。而受用者是一艺术工作者,以前喜欢听音乐、看书,不喜欢运动,同时从来不穿红色衣服,喜欢淡雅的色调,更不爱饮酒和抽烟。但自从移植了那个体育爱好者的心脏后,他的一切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一切的爱好和习惯,完全变成了捐献者的那样。

最终,美国的、世界的科学家都不由得感慨:原来中医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和解释了这种现象!

今天,我所要表达的是,不同时代的疾病谱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过快、生存压力过大、工作和睡眠不规律、饮食失衡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神本于形”这一核心理论思想必须贯穿于对所有疾病的诊疗解释中,也就是说对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必须要切实的结合现代的具体内容而阐述清楚,最终也就更加证明《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理论对指导临床仍然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就是在讲循环无端的因果关系。“道法自然”,这“自然”就是“规律”、“因果”的意思,能通达明了因果的规律了,也就“觉悟”了,“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而要想成佛、得道,就必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要想改正行为,就必须从思想上、意识上(也就是心理活动上)为入手点来主宰身心的平衡。

你瞧,这个“神”,无论从动物解剖来解释,还是从西医、中医来说明,抑或从是佛、道、儒的角度来阐述,都可以表达她的这多重意思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

 

14.一脉同源——且说太极与针灸

《黄帝内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此是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易经》云:“无极生有极,是生太极,变易不易。”这是宇宙观。《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自然观。但特别强调的是大家要明白,此处的“一、二、三”绝对不是“ONETWOTHREE,而是“衍生”的意思。

——每当读起这些人文始祖的书篇,内心即生澎湃,当掩书之时,归于平静,心中久久回味的是仰慕和朝拜之情,感叹那些人文始祖的无量功德和智慧!特别是当遇到终南山全真派习练太极的道长来此学习针灸,感叹他虽然起初对医学不怎么精通,但遵循他师父羽化前的交代,要他到连云港寻师求术,以期渡人济世,方成正果。(因为自古就有“无术不成道”之说),与我机缘巧合,在此久住时日,虽然我教他了很多针灸之秘,但不得不被他的悟性和“天资”所折服。临别时他送我一句“对联”——现在才知道,那是终南山老子讲经处楼观台的对联,是修真秘要组织成的联语,翻译成文字就是“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横批“自家水”。——由于本人也习练太极的因缘,所以懂得“玉炉”就是“丹田”的意思,“自家水”就是中医的“金精玉液”。所以说,由于从这些特殊的经历中悟到些真谛,陡然明白了:如其说是我教了道长的针灸,不如说是他度了我。当然,对于太极这一块的进步,肯定是受益于他。可这一切的发生是那么的偶然和必然,必然的是好像就必须如此,偶然的是哪有那么巧?可能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吧!

对这些近乎传奇的感悟,兹就机缘解释一下“自家水”,也就是“金精玉液”,以抛砖引玉来让大家领悟太极和针灸。

——“金精玉液”,大家不要以为这只是唾液,(练功的人知道,当进入佳境的时候,口内生津,甘甜柔润无比,语言难以形容之妙美。)即便就是唾液,那里面也含有了大量的酶,而酶不但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一种生物化学当中最主要的“催化剂”,人体的胃里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肝脏里有谷丙转氨酶等等。医学实验还表明:人在恐惧、愤怒、悲伤等不正常情绪状态下,唾液减少,甚至根本就不分泌,所以民间有断定一个人是否撒谎或者被吓着了的方法,就是让他立马吐唾液,吐不出的显然就是在撒谎或者被吓着了。而我,以前学的是西医,西医是最讲究直观的证据,拿不出实在的证据,是不能被认可的。那么,如果从西医的“证据”为依据的话,难道真的就解释不了吗?

——大家知道,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而在胚胎时期,所有的腺体是同一时间段发育的,那么就是说,同一时间段发育的器官,注定有同一的“记忆”模式。人体有分泌功能的腺体很多,比如: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等。那么,如果心情状态能影响一个腺体的分泌,难道就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腺体?毕竟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机器。同样,要是药物呢?药物进入人体后是被弥漫性吸收的,所以能从血液、尿液等里面都能检测出来。所以,药物的反面影响也是潜在的巨大的。

由于长久从事针灸的原因,我在治疗疑难顽症时发觉,只要是用了上乘针法,患者在被针灸之后,只要“唾液”分泌明显增多,他们的体质就很快见好,疾病就一一见效,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肾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甚至西医认为必须手术的由于雌激素水平代谢障碍引起的子宫肌瘤等等。由于西医注重具体实在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相”),所以注定他们要找另外的一个物质来对抗,所以他们发明了“激素”,不错,每当用了激素,患者症状虽然有的很快改变,但激素造成的副作用大家知道的肯定不少,我就不再一一列出了,更有的是越治越有病,为什么呢?——因为人所有的腺体是都会同时受到影响的。西方医学最近几年才通过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人体比细胞还要小的单位(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由回旋链构成的,来证明人生病其实就是回旋链受到一种无序的电离子冲撞而不能修复,继而回旋链断裂,然后细胞死亡,最终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这种无序的电离子,就是氧自由基。并且通过医学实验发现人在静的状态下身体细胞生长代谢快,受损组织修复也快,也就说明静能使生物电平衡。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以此来进一步研究证明:上乘针法的作用机制,

,也是平衡细胞间的生物电,也就是可以清除氧自由基!至此,他们才明白经络为什么通过解剖在尸体上而找不到的原因。好比停电了,你还能在电线上测量出电压、电阻吗?

而我们中医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怎么说的呢?——“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否是对这些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文化里,认为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都是由自然界极精微的物质以一定的规律合和而成,这种物质在中国古代被称作“炁”、“真气”、“太极”,在古印度被称作“本元”,在现代终极物理学上叫“波弦”。这种根本物质在微观上以“波”的形式存在,在宏观上以“场能”的效应而存在,这种场能与生俱在,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是它主宰了万物的生、成、住、坏、空。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借她来解释、阐述人以及万物的构成,运动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医疗方法的科学道理。人是受五行之气而治生,真正的针灸是要我们回归、顺应这些能量场。使身体顺应自然的“生、长、化、收、藏”这些规律运行。

还有《道德经》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老子在真正空静的状态下,被自然之炁合为一体的体悟,也就是以“慧眼”所观到的宇宙真相。(医学的科技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守静笃,“守”就是不变的把持住,守住那个静的状态;“笃”就是踏踏实实的。“归根曰静”,就是说由于静而让每个细胞放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真静,这个“根”就是从那个地方出的东西,也还是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复命就是回到那个最初的本元。“夫物芸芸”,万事万物虽然那么多,但都是这规律。这也是佛学所说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也就是“道”!

其实,这些经典要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来就亘古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以她的本体自身“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和运动而“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的物极必反的动态关系,平衡、和谐而统一的产生往返不息的运动规律,继而演变成万物的生、成、住、坏、空。人的身心活动,也是这个运动模式——太极模式。

如果用我们习练太极的体会来解释,就是在“静”的状态下能感觉到身体还有很多的运动,可是尽管有那么多的运动,它又是静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太极动静如一,因为它是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就是动静同源,动静如一,所以它是灵,又是静。在灵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存在,而且是十分灵动的,活活泼泼的。在静的方面,你又觉得可以控制某种机、某种势。

——由此可以看出太极与针灸的思想理念都是一致的,关系是同源异支,也就是一脉同源。她们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阴(身体)阳(精神)的“平衡”和“回归”。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自身紊乱的内(阴)外(阳)回到最初的本(元)真(永恒),如果用一个字来表明的话就是“丹”、“”,如果用两个字来表明就是“太极”、“真气”。而这个“”用现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宇宙人生间五种正能量和谐运行而产生的“场能”。而五种正能量就是古典中医的“五行”,人是受五行之气而治生,人和万物都能让“炁”来“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道德经》

然而,不管太极还是针术,皆是术,有术皆有品,诗有品,书有品,画也有品,太极、针术亦然。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兹以三品而定境界:

太极之三品

.中正

    太极虽然是以肢体运动为表达,但理精法密,不可逾越,和书法异曲同工——任何书法必须在规矩中寻求方圆!学者应在习炼中,必须以立人之本为准绳,首先以中正为绳。中正乃不偏不倚,不丢不顶也。术虽小技,能强身壮体,但必须眼手身步,中正莫失,动静阴阳,刚柔曲直,快慢协调,对立统一。

.圆活

太极虽应严守圆活,但又忌拘束,须从中正之中,寻求突破。太极运动,不离圆活;上下相随,首在一体;弧线转化,内外相续;虚实互应,奇正经权;千变万化,中正无偏;身形合一,方圆一体。

.无法

“有欲观窍,无欲观妙。”这些是道家的功法理论,要从“空”和“静”中领悟太极内在的奥秘,从“形”和“动”中观察太极形象动态上的端倪。推崇招式者往往为花架所迷惑,追求招术者反被招术所束缚,这些只是有法可循的操作,乃易为又见效快。这些是有为的体现,有为在太极中仅属底层次,所谓:“始于有为,终于无为。”无为并非消极地无作为,亦不是不为。有为与无为的分界线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就是无为,把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入意境者功在无为。太极以空为本,以虚为体,以因为用,有法无法,因净为止,有度无度因随与合,所以说:“大巧无术”为太极精妙之本,太极并非只是某拳术,而是因时变化而生之。即无为而无所不为,故谓之“我心无法

针灸之三品

古有“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之说,此“治”非现在理解的“治疗”的意思,而是“天下大治”中“治”的意思,应该是和谐、稳定的意思。兹以此为绳,定针灸三品。

针术

——以针灸作为一种技能去调整患者身心的平衡。

针艺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让患者得到心身的享受。

 针道

——以针灸来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

       这些切实的感悟,当有幸和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吴方友老师交流时,(吴老师是七十年代南京医科大的高材生,由于文笔非常出色,被领导重视,只有无奈的舍医从文,其实从文也是救人,救的是人的慧命。)吴老师不由的击腿感叹道:“太极绝非只是武术,针灸也绝非只是医技。此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追根溯源,太极和针灸一脉同源,也可谓是同源异支,但做的都是万物衍生之能事。”——没想到我写了这么多,被他一句话就全概括了!

盘点这些年的成长,从对太极和针灸的观望到迷恋,继而演变成近乎是一种“信仰”,十几年如一日的在磨练,渐渐的圈内人士称呼我为“针侠”,患者称呼我为“宋一针”,这些就当是对我的一种认可和鞭策吧。——如果说我是侠客的话,那么侠客最爱的是一把剑,而我最终所寄托的是一根小小的银针,这个选择也是我的最终和必然。就如千年前的某个月夜,有个叫李白的诗人仗剑起舞,随口吟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那种对江湖侠义的寄托和对剑的神往犹如我对针灸和太极的感怀。

 

 

 

15.万法归宗——且说针灸与太极旨要

道祖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世无阴阳,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世无五行,强以五行明万方之象。故阴阳五行者皆假名也。先圣立言,旨在望后学能得意忘言。《》提到“诸法如义”,就是说,法不可取,亦不可废。是实,但无法可得;非实,则又实有其事。只能用无实无虚而如其义,方无偏执。无实无虚,就是诸法如义之本相。所以《》又云“诸法空相”、“法无定法”、“若见梦幻  便证菩提”。释迦摩尼圆寂时言:我弘法利生49年,我灭度后,谁要是说我在讲法,就是对佛的亵渎。此乃“法无定法”之意也。八万四千法门,是面对具体众生的善巧方便之法门而已。那么,又何为“太极、阴阳”?经云:夫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动静而生万物。太极又因何而动?是否是佛家的“无明缘行”?——于此作言,直明了义,不在架子、招数、手法等枝枝叶叶上做文章,而是为了读者能“明心见性”,如若读者明了,是否也是“缘行”?

纵观今日,科技发达但人类思想道德却没有跟上,最终不是我们真正掌握利用了科技,而是被其所伤。今人喜安乐而恶劳苦,久则肌肉松弛,筋骨萎软,如肠动力减弱,骨质疏松等症,岂是补钙、增强肠动力之类所能根除?钙之流失为果,耽于安乐为因。今医治病,不辨原因,首重休息,次重补养,故多不效。更有一日三餐拿药当饭吃、整天输液的,甚至放化疗的,却要求我们给开中药来调整身体,即便华佗在世,面对一个整天在不断的喝毒药却要求你开几剂中药来解毒的患者,华佗又能怎样?《》云:“万法缘生”,可能大家选择的这些毒药疗法也是“缘生”,因为我们道德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心窍被迷惑了。但,《》又云:“万法缘灭”——倘若读者能真读懂这篇文章,也或者就是恶缘在断,善法在生。可能这篇文章就是为你“乘愿而来”,但如若不明了,那就是“随风而去”了。

人称医道同源、其实医佛也是同源,做的都是离苦得乐之能事。中医讲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故心不明则身必乱,故治心最为重要,与佛同理。道家讲性命双修,道家的修心,只是不像佛家那么直接罢了,是先引导人修身,再进一步修心。道家、儒家、医家在次第上似乎比佛家更重视修身,可能这样让人更好接受吧!可以说,凡病者,俱由心生。儒释道三家都讲“心物一元”,所以说三家在此意义上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上乘医理,治心为本。而这心不但是指泵血的heart,更是指能够影响人思维、意识、行为和生理的情绪和心态。——最终,是中医贯穿了儒、释、道的核心,而古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天人合一”,是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伦(仁义礼智信)来应合天地的东南西北中,最终来化五毒(贪嗔痴慢疑),此即:——生而不杀,慈养万物,以“仁”对应东方来化解嗔恨;施而不贪,予而不夺,以“义”对应南方来化贪吝;谦卑自处,敬天地万物,以“礼”对应西方来化骄慢;“上善若水”水曰趋下、利万物而不争、静之自清、静能致远、净能生慧为水之本性,以“智”对应北方来化愚痴;智者不为贪所引,不为惑所困,以“信”对应“中”来运化四方。故以“人心”的仁、义、礼、智、信感应“天心”的东、南、西、北、中来化解“五毒”:贪、嗔、痴、慢、疑——此乃才是上乘医理之法要也!

在传统医学中,包括在儒、释、道中,都认为“物质”属于阴,“精神”和“功能”(也就是心理活动)属于阳,“形”是生命活动的载体,(是具体的物质。)“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外在的表现。)古医用油灯来形象说明“神”的意思:只有灯里的油足了,灯芯也好,那么这灯才亮,那么这亮度,就是这盏灯的“神”。以此来说明“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旺则形安!可见,这“神”就是指人的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主宰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不但是大脑中枢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同时也是心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下医养身、中医养气、上医养心,最终回到了儒、释、道的主题。

师常言:阳气者,宇宙之正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经云:“不得其心焉得其术?”——纵览《内经》、《伤寒》作者尽心存天下苍生,看不出一缕私意。非是秘方术以富子孙,反尽数公开而利千秋!此圣哲不言之教,后学者多有不识。人与天地之精气相往来,“我”与万物,皆天地之子,仁民爱物,天地之心也,大公无私,舍己利他,则得天地之心!佛家讲“愿力”,发大愿而生大力。誓救含灵之苦,乃生大医之力;心系天下,乃生治国之力;圣人心系千秋万世,则生开万世太平之力,,正是仁民爱物,心系万世,故其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圣贤又云:“善则生阳,恶能生阴”。

上乘医理讲究“天人合一”。你看,地球和我们的身体多么相似:地球有岩石,就像支撑我们身体的骨骼;地球有江河湖海,就像我们体内流淌着的血液;地球有泥土,就像我们的肌肉;地球有植被,就像我们的毛发;天空时而乌云密布,时而万里晴空,就像我们的心情,变换着喜怒哀乐。科学也证明地球有70%属于水,自然之空间,雨、露、冰、雪,诸多变化,只一“水”字而已。水,至清则升,至浊则降,升降浮沉,气化生焉。医学研究证明人体也是70%属于水,人体内部,诸种变化,尽在水中,胞内之水,水之浓也,胞外之水,水之清也,清升浊降,人之常也。人之为病,无非细胞内外水之不平衡,无非水之盈缺变化而已。水之变,浓则浊,浊则滞,滞则不通,不通则腐,腐之久,寒热生焉。

《阴符经》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然盗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门分高下。阴阳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阳生阴长,阴敛阳降。脾居中土得阳气之运化而生营阴,营阴由东南上奉于肺而为肺金(精),肺金降则敛天阳而下,藏之少阴。是以扶阳之妙,在阴不在阳,滋阴之妙,在阳不在阴。故人盗天阳,由鼻入肺而降,当首重吐纳,(此吐纳非只呼吸也,乃导引术中的环节。)次在饮食,末以医药。太阴肺吸敛天阳,皆阴精之功,降于阳明,伏于少阴,运于厥阴。吐纳要旨,贵心息相依,息息归根,归根则静,阳气乃密。此即上古祖师所谓的“盗天地虚无之炁qì),窃阴阳造化之权”、“妙盗天机  巧夺造化”。此为最上乘之法,源出道家,汉唐以上,医出道家,吐纳之法,道医常用来治病。汉唐而后,医出于儒,不习导引之术,不究其理,遂弃而不顾,专于药食,舍大而就小。而最上乘之法,则是舍己从人,弃小就大。人之形质气质,无不自天地万物中来,终归天地万物而去。算计偷盗,即便苦行持戒岂能感通天地?“贪欲”之心生“风”,所得不满,尽被劳困所伤;“提防”之心生“寒”,人事相防而隔离,天地否pǐ)塞。“暑”、“湿”、“燥”、“火”皆由“风”、“寒”而演化。欲心不除,防心不灭,则生、长、化、收、藏不相顺应,何能真正于道相合?上乘中医所讲的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就是在讲循环无端的因果关系。“道法自然”,这“自然”就是“规律”、“因果”的意思,能通达明了因果的规律了,也就“觉悟”了,“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而要想成佛、得道,就必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要想改正行为,就必须从思想上、意识上(也就是心理活动上)为切入点来主宰身心的平衡。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极的源流,也有直追道儒两家,太极讲静,也是从道儒而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语道尽太极的宗要。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儒家经典《大学》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云:“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太极拳讲“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大家首先要能够体会什么是静,才能明白怎样去求静,怎样去制动。太极的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能理解的静,一定意义上,而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和合后的和谐运动。入静,是练太极的一个核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道家说:“神道深微,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大道以虚静为本。”只有了然明静,才能外观万象,内察一心。真正的静,是“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气就自然运行,这时你就能体会到身体里面有东西在动——这东西就是炁(真气)。真气在经络里自然运行,身体的健康状态就能得到恢复,身心都能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还能得到锻炼,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感觉到虽然身体没有动,(即便是肢体真在动)但体内确是一个静谧的却又生机盎然的世界,是一个微笑的世界,每个细胞都在微笑。此时也就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和运行,神、意、气的和合运作……到这时你才体悟到,我们讲的这么多东西,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二相皆不着相,杳杳冥冥,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追求,如还有“相”,则就如神秀的偈“身如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以防惹尘埃”的境界体悟,而六组慧能却以“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来应偈直指法要。——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体会《》中的“心无所住,而明心见性”,六祖以“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来做诠释。

《黄帝内经》云:针灸非治疾也  乃修真之道也——就是说最上乘的针法是与修真(即是长寿的意思)和合相通的,人要想长寿,没有一种绿色的疗法来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是行不通的。上乘针法,我们称之为“太极真气运行针法”乃“默谙五行,私通阴阳。”、“妙盗天机,巧夺造化”也!——以纤纤银针为枢,把天地间的五行之气导引入我们的身体,来纠正体内的五行偏颇,以顺应天地大宇宙的场能。也就是古人说的“执天地人合一之道、起沉疴于针草间”。君不闻扁鹊针、灸并用,治虢太子尸厥一案、李时珍针灸治将军夫人难产出殡一案……等等,这些近乎神话般的传奇轶事,不是天地造化又岂是如今医学所能解释和比拟的?不经意间,吾辈也演绎过诸多神奇的病案:习惯性打嗝的老妪他方寻医久治末果,以一根银针针刺右侧外关,打嗝应针而止。山东卧佛寺主持朝拜九华山,三步一磕头,劳累过重,把腰椎间盘给磕滑脱了,寸步难行,一针针刺印堂穴,针落痛止,自己晃动腰部,只听嘎嘣一声腰椎自动回位,主持留下了“一针尊”的墨宝。,在北京久治头痛不减,一针针刺左太冲,疼痛立止,酣然赋诗:“立秉日月天地生,大道无形隐于市,凝聚善水润人间,针到神处是无极。”这些类似的传奇在我的弟子中也俯拾即是:河南弟子刘亦翃一针透刺左侧内关、外关治愈被殴打失语数日的男生;江帆一针左侧悬钟透刺三阴交治愈肩周挛痛数年不能上举的老教师;东海的施光潮一针右侧透刺内、外关治愈10余年“心下痞”的老人。

而对于学习“能使弱者强   强者仁   仁者寿”的太极而出现奇迹的也举不胜举:东营治理黄河的赵姓工程师,通过在此学导引之术而治愈了在北京天坛医院诊断必须手术的脑血管病,通过坚持习练,连多年的胃病和鼻炎都好了,目前赵工身边的“粉丝”如众;临沂的王小丽通过一个暑假的习练,改变了体质的,使子宫肌瘤、肝脏囊肿不知不觉间不治而愈……

——而面对这些近乎神话般的一个个传奇,我没有感到一丝自豪,反而内心充满着悲切——因为我明白,这些技术本来就有,不是我创造和发明的,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是被我们自己所遗弃了;我也一直感叹科技虽然如此突飞猛进,可也仅仅是在为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佐证罢了,而我们自己却捧着金饭碗在到处乞讨。我也由衷的感慨:这些人文始祖留下的无价珍宝,“是十方智炬”、“八方宝因”,每一个能真正受益的人也是“累世善根”所造就的!因此,我在传授弟子时总是警醒他们:“我们每个做针灸的,当用到‘太极真气运行针法’时,面对手中的三寸银针,必须心存敬畏,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那绝不仅仅是个细小的铁丝而已,而是一种神圣的法器!”

为了让弟子们深深体会和感悟到,并且为了他们能真正珍惜这些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我从《黄帝内经》-《终始篇-第九》找出:凡刺之道,毕于终始(“终始”即真气进入体内的起始和根结),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以血为盟”其实是我们的鼻祖为了让我们珍惜和明白针灸的重要性,先圣更良苦用心把《针灸篇》称《灵枢》——灵验、灵妙的枢纽也!

此文皆倚《连云港科普》吴方友老师之慧德,至愿至仁、大慈大化,会万派咸归一源,文中采摘的经典之句,皆是出自吴老师赠送我的众多经典巨著之中,读者不可以一己之智识以度量,不可“世智辩聪”,当在精诚而默会。如此扼精简句直说,只为开卷朗然,削去浮华,不迷异相,直得造化。——这才能让大家理解古圣先贤造福苍生的大愿,才能理解吴老师悉心培育医者的良苦用心。值此,豁然想起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针灸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针合一,“天下第一剑”绝对不是指那柄剑,也非单指那剑术,是否“灵枢”也非只指的是那根针,而是持针的人呢?是否我辈就是作为“灵枢”来传达吴老师和先圣的普济苍生的悲心呢?

谨此,读者能否真正理解古医上乘针法和真正的太极旨要?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败厥。并且以此机缘附上《张三丰太极之秘要》和《张三丰针灸口诀》!权当“万法缘生”尔!

《张三丰太极之秘要》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张三丰祖师针灸金诀》——(无根树词)

用针灸,非等闲三丰授诀任君玩。

头面疾病针至阴,  腿脚有病风府寻。

 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

 胁肋腿叉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阳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效真灵。

 顶心头痛口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鹤膝肿痛移步难,尺泽舒筋骨痛痊。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

 其患若要早安愈,加一风府再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刺去不仁。

 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下针病即差。

 哮喘发来不得寝,丰隆刺入三寸深。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针效如神。

 不论老幼依法用,须臾患者便抬身。

 打扑损伤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

 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灭散即时疗。

 风痹萎厥如何治,大杼曲泉效真灵。

此诀用心牢牢记,行医四海能留名。


秦都驿站之健康之家信息咨询:13571891109

                             

                          关注一温暖的公众号

                            共同播撒善的种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