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奇幻小说> 修道如何才能寻得“明师”

修道如何才能寻得“明师”

2018-05-01 22:42:17


“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内涵,这四个字正好与道教“道经师”三宝相对应。虽然说我们可以奉道为先,虽然说我们可以深入经藏。但是,师父是唯一承载着道门上述二宝的直接法身,所以当我们说奉道至上,深入经藏的时候,首先要衡量的是自己有没有和师父融合一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内涵里,“师父”与“师傅”是两码事,师傅仅仅是具有某项专业理解与实践能力的人,而师父既然能作为“父”的程度,这个称呼在道门里面的份量是沉甸甸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父者,言传身教。“师父”在道门中可以说包含了传道与育德的重要价值。


玄门中的经典告诉我们,人之先天之气,随着成长逐步落入后天。当我们获得肉体生命的时候,理应感恩道的运化,能够在中土诞生成人。当我们由于因缘与际遇的时候有幸能进入玄门,获得了入道窥探信仰的机会的时候,生命的重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肉体,而是各方面的境界超越。这所有的一切,没有师父,是无法办成的。几千年来,道教与其他所有的宗教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道门的火种依仗着一代代有明确传承的老前辈薪火相传。道教法门中有三宝“道经师”,我们奉道为上,遵守经法,但是要检验自身在信仰过程中是否各方面较为恰当,则需要“师”来进行引领与指点。

因此,在道门中重师恩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前人种树,就没有后人乘凉。我们很多人总是在抱怨树的大小够不够自己凉快,但是很少人会感恩,今天的乘凉是由于前人的辛劳,我们才有资格乘凉,本身就是一份福报。所以,对于后来者,我们需要做的是秉承前人的那份精神,回想下种树人的辛劳,自己也去尽最大的力气去种树,才会有更多的人有乘凉的机会。

对于奉道者而言,师父作为道门三宝之一,与道宝、经宝同等重要,道不是虚无缥缈,而是鲜活地表现在人生当中,师宝在玄门弟子学道的过程中是最直接的传承,展现了有道之人的人格特点、历练处事、内外兼修等重要的整体内涵。因此,当我们作为师父门下的弟子时,更多的应该是常怀恭敬之心,时常体会师父的用苦良心,顺则进道、逆则修道。

求道路途艰辛,道不远求,当我们在天气转凉的时候,给自己的师父多一声问候,其实,这也是我们在问道。祈愿天下道友,皆以长存恭敬之心,奉师尊为上,福寿康宁。

修道之人,常常寻师,迷时师渡,悟了自渡。寻师访友自是修道者之常事。然自古修道者多,得道者寡,真道难悟,几人能明?明师惜缘,择善而授,岂能轻遇?明师难寻,非明人视亦不见。良机易得,非机缘求之不得。


明师难遇,贵在心眼。非明眼人遇亦如不遇。如何识得明师?

明师未必是名师,名师未必是明师。明师者,明道之师。明道者,明心见性,处处通融。为师者,品高义重,心存慈悲。明师者,未必在高山道院,道缘渡人,或在茶馆,或在路上,或在牛背,或在梦中,或有指引,或是偶遇,高山道院未必人人皆明。

道体有高低,心明分深浅。是以,非大彻大悟之师,皆不是全明。明中有暗,暗中藏明。是以,不明之人见其人明则视为明师,或有时又见其师之暗处,又视师为不明之人。实不知明师亦有深浅之分。是故,师之所以明者,皆因汝处暗处。当汝澄明足以照耀师之暗处,则师将不复明。

当师之光芒可以照耀汝的黑暗,引领汝走出黑暗,是时为汝之明师,未必为天下人之明师。当汝见师之暗处,师亦可为明师。因全明之师自古少有,故亦难以遇见。若遇全明之师,必是大机缘,自古大机缘难得。

因汝不是有缘之人,或许一生也不得见全明之师。是以,寻师不必全明,足以照耀你前行即为明师。明师不必终始,一时修行一时师。大机缘者,专从一师足以修尽。机缘小者,时时寻师。

欲得明师,唯在机缘,故须自修以待缘。


遇得明师,唯在机缘。广结善缘,心怀众生,时到自有指引。没师自修以待缘,有师精进以大悟。不必待到师来始修行。不修则不明,不明则师来亦不见。小修则小明,小明遇小师。大修则大明,大明方能遇大师。是以,须勤修以待师。边修边待。自修方能见师。不修永远无师。遇得大师必定有大机缘,无缘空等自伤悲。坚心发愿,必有感应。

天道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故若欲求得真道,需先尊师重道。

明师难得,真道亦不轻传。汝欲得师道,汝心性如何?汝以何能何德何心何份能得真道?是金钱还是诚心?或许两者都远远不够。

凡得真传者必定尊师重道。尊者,上位也。师在汝心中必须永远处于上位。即使汝已越超了汝师,师仍然在你的头上。不尊者,以师为利用对象。得师之道或师力相助时喜颜悦色,若师不助时则怒自心起。大道传人,必考其心性,心不计名利得失,不拘生死情缘,大量大德之人方能得之。


天道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失不得。大失大得。是以,汝以什么换得师心?得道之人,惜道过命。汝不尊师重道,能得师心?汝坏其师道,师怎能认汝?学不尽心,技不超越,在世则坏了师门,自古为师者难容。如孔门弟子三千,得意贤生仅七十有二。是以,汝之德性努力不同,师之传道亦各异。既遇得明师,亦不易得其真道。

寻师之人必须懂得爱师。全明之师难见,半明之师常遇。是以,半明之师虽然有一处之证见,仍不至圆满,还须继续前进。师一边教你,还须同时进修。师门弟子日多,人心亦各异。师教之人愈多,师力愈易日益减少。是以,师之有心携带你前进,损自力以渡汝,可谓用心良苦。汝能不惜乎?汝要珍惜师之时间,求教于师者愈众则浪费师之时间愈多。故非大事不要随意麻烦,非难题不要轻易发问。寻师是为求道,非为荣耀自身。所以寻师决不能搞外门邪道。

二师之言必不一致,所教之学难以全同,便不知听谁反谁,结果落个多师如无师。寻师是为求道,非为寻亲问故,亦非以师名荣耀自身。故寻师必以求道为正,勿搞歪门邪道。寻师唯求自高,非为将来与师一决高低,故寻师不求称师,超越自我就行了。


师能使你明理,不能替你成就。明理者,指明月之方向。得道者,明月现于自心。一辈子跟师学理,而没有下功夫真修实练,真是罪过。师能使你明理,不能替你成就。一辈子跟师学理,而没有下功夫真修,东奔西跑,真是罪过。没有真正的证见,就不能胡口说教。话从自心出方为真经,而不是复制老师的言论到处传播。大道从心出,空理从口出。

明师难遇,得其真传更难。或许汝一生与师无缘,注定自修,汝还要四处寻师吗?或许注定汝要为人师,汝还不勤奋精进吗?



文章转自网络,旨为弘扬传播传统文化!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