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苗班 | 表里如一,正心正形,理事如一,先知先行 |
本文大概
1687
字
读完共需
6
分钟
人一旦到达了信仰的梦想家园,不论你怀揣的是树种还是草籽,都不会迷失。那里地肥水美,能孕育参天巨木,也滋养青青小草。
作者 ▷ 无尽灯
推荐 ▷ 灯苗班
整理 ▷ 黄彩霞
编辑 ▷ 任方 黄彩霞
▌说到信仰,不少看过《血战钢锯岭》的人都会想到那个上战场拒绝持枪,却救了无数人,最后获得所有人尊敬的戴斯蒙德·道斯。责难、屈辱乃至炼狱般的战场都无法撼动这个赢弱小兵的信仰,哪怕一丝一毫。当大家都在等待他祈祷完才执行冲锋命令时,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一个普通人通过信仰的力量可以达到的生命强度。
其实,在他以“不拿枪”来践行自己信仰的那一刻,就已然不是凡人了。
信仰,其实不是宗教的专利,正如我在《吕布咋挂的》一文中讲到的,信仰是一种凝炼心智的能量,是“信真”与“仰理”的文化示现。信真,则坚定不移;仰理,则谦诚不狂。
人一旦到达了信仰的梦想家园,不论你怀揣的是树种还是草籽,都不会迷失。那里地肥水美,能孕育参天巨木,也滋养青青小草。精神到达那里的人,外在示现各不相同,有高官显贵、帝主侯王;有文人才子、英雄草莽;有女中豪侠,有裙钗主妇;有大商巨贾,也有贩夫村夫。千人千面,和光同尘,但内在都是同心同理,清净平等。他们也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平时最熟悉的人当中,但一定都会平凡的不为普通人所觉察。
真正有信仰的人,一定不是每天把信奉的教宗教义挂在嘴上的人。用仪式仪规来标榜自己,用教义教理恐吓别人、禁锢别人的人,是起不了的人。用规范戒律要求自己的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是真正的“修行人”。
那我们如何炼就一双慧眼来分辨那些混迹于凡尘中的“修行人”呢?最简单的办法,你先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修行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讲述的“人生三境界”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权且用这个大家司空见惯的“旧瓶子”来装一下“信仰辨识”的新酒吧!
这三个境界,在我学生时代一直看作是做学问的三境界,在现在看来,更是确立信仰扎实修行的三境界。
1
先看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讲“立”。
立高楼一样的志向,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对应在儒学经典《大学》中,即是“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高楼一样的志向。
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才会有达到第二、第三境界的可能。
到达这个境界的人,都是心中有“高楼”的人。有了高楼的“高”,才能觉知道自己的“低”。觉知到自己的“低”,就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的学问、才情、道德、人格的种种不足,用反省的“西风”凋尽一切自以为是的“碧树”,进而生出对“高楼”的敬畏之心。
大家有去爬过嵩山的,都会在嵩阳书院入口看到乾隆御笔“高山仰止”的匾额。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不前,而是心向往之的目标。
面对高人,是我们最容易生起恭敬心的机缘。净土宗有句非常经典的修行格言:“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
所以,有恭敬之心,一定会有恭敬之行。越是修行好的人,越是对人恭敬。真正恭敬是种内在态度的投射,绝不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大家一定要注意分辨清楚。
有一个现代版的禅宗公案。出处有很多版本,咱们主要参究内容。故事讲一个著名禅师接受一位专门研究宗教的大学教授邀请问禅的经过。
从他们开始谈话的时候,这位大学教授就滔滔不绝的发表他对于禅学的意见,展现他的学识。禅师就一言不发的耐心听着,最后建议去喝茶。禅师把教授的杯子倒得满满的,而后仍继续倒茶。
教授看到茶杯里的茶溢出来了,忍不住说:“茶杯满了,不能再倒了”。
禅师说:“哦,好。就像这个杯子一样,你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和理论,如果你不先把自己的茶杯倒空,你又怎么能品尝到我的茶呢?”
从前入学都要拜孔子、拜先生;入寺院都要拜佛菩萨、拜长老,其实都是在帮助人们去除“我执”。
孔子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讲的是一个人即使如果骄狂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的就是人的“我执”。如果一个人越学越认为自己了不起的话,那不是修行,那只是喂养“小我”的世智辩聪,不堪大用。真正的修行,和职称、头衔乃至百度知道没有一点关系。
古语讲“男儿膝下有黄金”,如果跪拜是奴颜婢膝的乞怜,那就是失黄金;如果跪拜是高山仰止的敬畏,浪子回头的忏悔,那是得黄金!
这个境界只有确立了高楼般志向与愿力的人,才能体会到,其示现状态的内因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就是生发“恭敬心”。
2
再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在讲“行”。
如果说上一个境界是对自己,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对别人。对应在儒学经典《大学》中,即是“在新民”。“新民”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别人,帮助到别人。既使“消得人憔悴”,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有信仰,因为他在修行。
这个境界的人,似乎总是在干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傻事”,甚至会被人误解为别有用心,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以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来对自己定性,他们为自己定性的是“慈悲修行人”。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道斯没有对他的战友们讲过什么教义,反而承受的是他们的侮辱与拳头。在受到全营房战友的“家暴”后还说伤痕是自己不小心撞的。其内在的本质不是懦弱,而是“慈悲”。在战场上,戴斯蒙德用自己的方式完美的诠释了自己的信仰,由此可见,对信仰的践行并不是看你怎么说教,而是看你怎么去面对,如何去承受、去担当。
慈悲心没有敌人,没怨恨,更没有似海的深仇,有的只是对世人如子女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爱与怜悯,是希望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解脱的引领与期待。
常听“迷信的人”说佛菩萨救苦救难,其实苦难往往都是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与见解产生的行为造成的。如果觉悟了,真心诚意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这何尝不是真正的救苦救难?这样坚持下去,经的起质疑,扛的住误会,受的了讥讽,日久天长,功夫成熟,在被帮助的人心中,你自然就是救苦救难的佛菩萨,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度了众生,其实己被众生度。
在这个境界,主要的核心是践行“慈悲心”。
3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在讲“同”。
即是对自己周边的一切人和事都能感同身受,经过千百度的磨练,让人幡然醒悟,共同达到的解脱状态。对应在儒学经典《大学》中,即是“止于至善”。
《血战钢锯岭》剧情末尾,被道斯救过的战友向他忏悔,大意是:“原来欺负你的是我,现在救我的却是你,我收回以前对你说过的话。”
当他说这句话时,其实就是在道斯千百度的感召下幡然醒悟,成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回头人。他通过内心深处的忏悔,让自己解脱自己,并对道斯的引领充满感激与敬畏,他的精神发生了质的改变。他对信仰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才是真正共同的“止于至善”。
禅学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中有句话:“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就像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他三代单传的儿子病倒了,做父母的也就随之病倒;如果这儿子病好了,做父母的也就自然好了。有信仰的人也是这样。对于自己周围一切人,都视同自己的心爱儿子一般,千百度的关切。关切到极处,便能心心相通。
有了普世之心,就像了悟了一棵生命之树。我们每个人,其实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但有些“理性经济叶子”会嫌别的叶子争了自己的养分,想通过竞争尽早让其它叶先凋零。因为他迷在我执之中,才会出现对别人无谓的伤害,进而产生冤冤相报、债债相偿的轮回。
能真正做到“同体大悲”,就达到一种通灵的状态,最高级别的智慧,不是无知父母的溺爱与滥情。信仰,会指引我们明了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从而感受到他人身上所承载的因缘果报,对他人的宽容与理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周围人对修行者自身的修炼。
在巩义有个非常著名的景点叫“康百万庄园”,这个家族历经四百年横跨明、清、民国三朝,名扬四海。大院中有幅名联:
经商要有商经经商才能有道
用人先被人用用人方可有度
其中深得“同体大悲”的精髓。
我们在创业中,公司就是我们的修行道场,团队就是我们的同参道友。作为创始人,如果一开始就从最底层做起,懂得各个岗位的人各个阶段的想法,那么他在以后管理企业的时候,就更能对团队所有人的现状感同身受,在决策时就相对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
真正的无我不是没有自我,而是无不是我。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也讲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作为修行的过来人,能“蓦然回首”理解后学的人,能感知后学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他们也能像戴斯蒙德·道斯的战友一样,在他们错误的思想上也“蓦然回首”。当管理者真正能做到这些时,必将获得一个超强凝聚力的团队,这就是一个共同“止于至善”的过程。
这就是我通过“人生三境界”,来对信仰修行的解读。
放下我执,用虔诚之心去敬畏、去付出、去感知,通过“恭敬心”、“慈悲心”、“同理心”三大通道的持续践行。
无论一个人亦或一个团队,无论你信不信宗教,都会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无论你创不创企业,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