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6月23日
地点:
孟繁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本刊栏目主持):诸司长,您好。近几年来,,促进美术生态的良性构建。2015年开始,,目前已有两批共42个项目入选。首先,请您谈一谈收藏与捐赠项目的情况。
: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示和研究美术作品的专门机构,是实施国家美术收藏的主体。收藏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藏品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实施,,也是希望能够让全社会和美术家们都来关注美术馆的建设。近年来,,包括众多子项目,这些项目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性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比如,通过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摸清家底,对于当前国有美术馆的收藏情况和藏品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这也是对美术馆藏品管理工作的一次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制定国家美术收藏的规划和指导目录。通过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社会捐赠,加强美术馆收藏;同时,也强调和支持对于捐赠藏品的宣传推广、研究及展示。通过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开展,促进美术馆对藏品的研究利用和展示推广。这个项目实施五年以来,已经带动了很多美术馆将举办馆藏研究性展览作为年度重点项目,有效地带动了美术馆馆藏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国家藏品资源得以活化,惠及于民。通过扶持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强化美术馆自身的策展能力,加强对藏品的学术研究和发掘,这也是对美术馆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我们也加强对美术馆藏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支持和关注,计划扶持建立2至3个国家级美术藏品保护和修复示范中心,探索藏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有效途径—简而言之,从藏品普查开始,全面掌握国有美术馆藏品的基本情况,通过捐赠收藏加大美术馆的收藏力度、提升收藏质量、扩大收藏效益,同时促进藏品的学术研究、展示推广,充分发挥收藏的社会效益,并进一步做好藏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些工作在近几年内陆续开展,但整体上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关注美术馆的专业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加强藏品的建设。其重点就是对20世纪以来的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作品进行收藏,其中有的是抢救性的收藏,有的是根据美术馆的收藏定位以及馆藏建设的需要加强收藏工作。但是大家都知道,美术馆的收藏是公益收藏,不是市场行为,所以,实施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提倡这种捐赠性的收藏,提倡收藏机构、艺术家家属、收藏家,能够把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标志性的作品捐到国有的美术馆,使其能够纳入到国家美术收藏研究和公共推广工作中,这样就使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能够呈现给公众,扩大艺术收藏的公益性。,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资助也是奖励性的扶持,表明对捐赠者的褒扬。我们也希望将资助更多地用于对捐赠行为的宣传,作品的研究、展示和出版、推广等方面。
孟繁玮:从更广泛的渠道吸纳优秀的艺术作品充实美术馆的收藏实力,是有益于美术馆的长远发展。您认为,在美术馆的整体建设中,还有哪些环节的工作是重要的,需要同步进行的?
诸迪:比如普查工作。对全国范围内的国有美术馆等国有公益性美术收藏单位的藏品情况进行普查摸底,规范收藏、登记及藏品管理,研究制定美术藏品的分级、分类标准,逐步开展对20世纪中国美术藏品的定级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化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名录和国家美术藏品数据库,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国家美术藏品的完备的档案;并将国家美术藏品普查的结果通过藏品普查工作报告、国家美术藏品目录等形式予以公布和推广。并通过建立国家美术藏品数字化数据库,对于普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实现对国家美术藏品资源的动态化、规范化管理。普查工作的具体内容将涉及藏品清查、认定建档、数据采集、摄影拍摄、登记汇总、审核发布等。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将涉及藏品基本信息(名称、年代、类别、级别、质地、数量、尺寸等),藏品保存状况(完残状况、保护条件等)、藏品管理和利用情况等。
就美术馆而言,藏品普查的过程也将成为全面提升美术馆对藏品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状况,加强对藏品的管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藏品流失、毁损,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数字化档案之后,美术馆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打破馆际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在线开展藏品研究、组展、交流、宣传等业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与藏品本体的直接接触,避免藏品因搬运等造成的毁损几率。与此同时,美术馆可以利用普查的数据库资源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美术信息,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传播美术文化,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就管理部门而言,通过普查,摸清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就文化事业发展而言,通过普查,可以有效加强对于国有美术作品这一重要国家文化资源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自身价值,促进文化建设。通过普查美术馆对下一步的收藏就能够形成一个规划,就是我们缺哪些作品,哪些内容薄弱,明确美术馆收藏的定位再进行补充。这样也可以为我们下一步在奖励捐赠等方面树立了目标,促进美术馆藏品质量的整体提升。
孟繁玮:目前,普查工作的进展如何?
诸迪:我们的藏品普查已经进入到后半段了,数据采集工作将在2017年底全部完成。在藏品普查的基础上,针对美术馆藏品的保存现状,也要加大对国家美术藏品的科学保护和修复工作,特别是对油画等外来艺术品种的保护修复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加强藏品修复技术的开发、修复设备的研发、修复和保护标准的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专业设施的配置,并在全国范围内有重点地扶持建立二至三家国家级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示范中心,积极推动修复实践的开展。捐赠、收藏等后续工作要跟上,那些在保存保护上存在问题,急需保护和修复的作品,我们后续都要纳入修复的程序里面去,但是藏品的修复是很慎重的,必须是指定的有资质的修复机构才能实施,要负责任的。
我们同时在面向社会宣传我们的公益收藏,带动更多的人来捐赠,扩大我们收藏的范围和质量,所以我说这是一整套系统性的工作。一方面带动社会力量,一方面提高美术馆自身的能力,包括研究保护和藏品利用,是一种良性循环。以往大家为什么不愿意捐赠,或者不愿意被收藏,因为觉得被收藏的作品长时间没有拿出来展示,而且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样大家就有顾虑。所以我们要系统地推动这项工作,它不仅仅是美术馆专业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把美术馆收藏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同时也带动了良性的美术生态的建构。美术馆在创作机制和美术生态建设中之所以这么重要,其原因就是美术馆起到制定标准的作用,这不仅关乎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文化的创新,关乎美术生态的建设。
孟繁玮:近期,,这将从哪些方面促进美术馆的系统化建设?
诸迪:是的。研究带动收藏,收藏促进研究。这其中,研究是基础,美术馆的收藏如果没有在自身定位基础上的系统的研究做支撑就会变得盲目,会直接影响到收藏的质量和对藏品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美术馆的收藏是在举办的展览中收藏一些作品,基本上是被动的,这样的收藏缺乏规划、缺乏系统性,因为展览本身就缺乏规划。想提高收藏质量就要拥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只有根据自身的学术定位,对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当下美术发展的状况展开系统的研究,才能确立自己的收藏方向和具体的收藏作品。我们要积极促进美术馆加强学术建设和学术研究能力,首要的是要建立起自身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学术研究机制,这其中包括展览的策划、展品的收藏与研究等。现在全国一些大的城市已经有了自己的美术馆,不论是历史比较长的,还是近些年来新建的,其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很多美术馆在建设与运行当中普遍缺乏明确的定位。“定位”,一方面是指对美术馆职能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指美术馆自身在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乃至国家美术发展格局中所处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这应该是美术馆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美术整体发展格局的需要。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美术馆这两个定位不是很清晰,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美术馆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国家美术馆承担着对国家美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梳理、研究、收藏和系统陈列,它代表的是中国美术的整体形象,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地方美术馆的首要任务则是对所在地域的美术文化进行研究、收藏和展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但是基础的部分、基本的职能要履行好,否则就会造成国家美术整体格局的缺失。
近几年,我们也对美术馆的策展人进行一定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希望他们以美术馆自身的藏品为基础开展一些研究和展览活动,并在今年首次推出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强化美术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美术馆青年策展人的培养和扶持,提高美术馆自主策展能力,促进美术馆专业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做一些事,例如把这些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优秀展览项目,以及连续评选了6年的全国美术馆的优秀展览项目,梳理一下从中评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整理成案例集,可能作为以后培训的教材,也是一个对目前整体策展能力的检阅。我们要不断地推动策展水平,推动美术馆公共服务的水平。
孟繁玮:那么,在美术生态或是美术馆系统化建设中,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逐步解决的?
诸迪:构建一个生态体系是逐渐开展的过程,因为经费有限,有的也不成熟。比如“国家美术作品的收藏和捐赠项目”,经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核心还是政府对这种行为给予一种褒扬,或者说是一种带动,通过政府的介入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导向。接下来,我们也会加强这些捐赠作品的公开,推动数字化建设,向社会公开,也接受监督。我们向社会公开也是表明我们有这些藏品,今后在不影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社会公开给大家使用。
此外,还要加强对各馆收藏的管理,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美术馆管理办法,正在请专家论证起草,对藏品的管理逐渐地法制化,就是对美术馆收藏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法律意识。藏品的质量应有专业的收藏小组进行鉴定评估,不能随意决定。同时对藏品的修护、保护及利用方面也会有一些规定。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6年第9期)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Q号:52689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