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语言的艺术之美

语言的艺术之美

2023-08-06 14:55:43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大概是最早的形象刻画描写,其作者不详,他是基于何种规律探索,成为形象艺术的开山之祖?真不愧文化之源,至今另后人惊叹!

形象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如果说劳动创造了美,而形象语言恰恰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借助一些生活中物象,把文学的情感隐含其中,再通过想象对受众的感观产生动能。

如果世界是相通 的,基于这条理论,文字是不是也能达到它想要传递的地方?

显然文字的表达功能是有边界的,但正因此,文字会诞生演变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突破本身局限,最大化的发挥应用功能,直到艺术语言的产生,之形象语言!

《红楼梦》林黛玉之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这段看似非是若有还无的描写,曹雪芹好像什么都说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是否到了一个恰好——即意境呢?

罥烟眉,似蹙非蹙;含情目,似喜非喜;作者着力把静态之美转为动态之美,使人物呼之欲出!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形象语言有意把语言后撤,用世间万物.象形运墨,着力刻画客观对象,丰富内涵,调动受众感观能动,使其沉浸多维体验。

综上所述,无论黛玉还是洛神,都是从形象的“有”延伸 至诗化的“无”。形象语言的生动性与传神性,即是动态到静的转化,也是“物”“我”相生的主客呼应。

此境正如老子所言“返者道之动”,就是事物的极致一定会走向其反面。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了了数笔,用极尽白描的笔触,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把古汉语简洁、明快、生动的意韵呈现的淋漓尽致!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人之美与文之美向来以最少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

叙事语言看似平铺直叙,但有内在逻辑,就其开篇来讲,有交待时空背景,有介绍人物来历,有讲述事件前因后果等。叙事语言切记拖沓与臃肿,注重思维架构,点面相间,主次分明,用最简洁的语言引入主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代汉语的叙事之美溢于言表,语言的质感仿佛古琴绕耳,神韵之妙是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

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的技术性要求更高。诗歌用意象说话,这是诗歌语言的基本属性,关于意象古汉语诗词中我们学到很多,各位也较为熟知,今天我以现代诗为例,从另一角度为各位分享现代诗意象的用法及阅读赏析。

诗,是雪落在大地的声音,是指尖抚摸花朵的私语......

无论是古体诗还现代诗抑或是现代文阅读,找出句中的意象或关键词部分对理解原文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选一首现代诗与各位一起赏析,不足之处有之,敬请批评。

我喜欢这蓝色的,明亮的忧伤

这从云朵里缓缓落下来的光

我喜欢我自己身体里破碎的声音,和愈合的过程

也是我爱着的

因为你在远方挥动手的样子

“黄昏”一如果说民族文化的源头在汉字,而汉字又如何产生 的呢?人们生产生活中来。那么“昏”字以《说文解字》解释就与当时的民俗有关。古时婚嫁以黄昏为吉日,不过我想那时是借暮色“抢婚”延生而来。《诗经》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也就从古时的生育繁殖,”黄昏“逐渐演变成以爱情有关的活动。“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时空流转,日出东海月落西山。昼夜交替春花秋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老病死,宇宙亘古不变的轮回,逐渐在人类形成生命有限的意识。于是,黄昏的到来,给人许多感慨:成熟、衰老、恐惧、无奈、落寞、萧索、思乡、惆怅、孤独等,这些生活中的情绪,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但黄昏也有其本色之美,当薄暮西山时晚霞绚烂多姿,她们挂在树稍,屋檐,山头,洒在田野,河流,村庄,甚至披在人的发间,倒给人以亲近祥和之感。所以,人们喜欢在黄昏时散步,在黄昏时看书,以期感受大自然带给人间的诗意。

回到前文,诗人开头“我喜欢这黄昏”为整首诗抺上暮色,但其意旨何在?我们会随着她的文字慢慢读。

这黄昏里弥漫的”香气“,从何而来,作者并未交待,虽略感不足,我们这里估且意指美好的事物,但她前面用了”暗哑“修饰,紧跟下句”和若有若无的钟声“。

”暗哑“”钟声“,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在虚实转换间,就有了黄昏的注解。

对着黄昏里一些美好 的事物,欲语又止,它们不说话怎解心中之忧?

下面我要讲的一个意象是”钟声“。”从一棵树里发出来的从一只鸟的翅膀里发出来的钟声“

源于西方宗教与民族山林古刹的钟声,以低沉、沉郁、空明、悠远的特质,向世间表达它的清幽、孤寂。晨钟暮鼓,是警醒的呼唤,更是对灵魂的抚慰。

钟声的“慢”让纷繁的人间,躁动的心灵一点点沉静下来。

“我喜欢这蓝色的,明亮的忧伤

这从云朵里缓缓落下来的光

我喜欢我自己身体里破碎的声音,和愈合的过程

也是我爱着的”

”蓝色“深遂而辽阔,不可触及不可相拥,却又不忍离舍,心中纠结与煎熬,执着的爱破碎又愈合。

”......你在远方挥动手的样子“

爱情也罢,心念的人也罢,向往也人生也罢,他们是“这从云朵里缓缓落下来的光”

叙述、描写也是诗歌文本常用的表达方式,但这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诗歌也可用日常口语说话,但这只是铺垫也必须是铺垫否则就不是诗歌的语言了。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第一段,以平白的叙述,“巴巴的活着”,巴巴?我们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俗语“可怜巴巴”,诗人对生活语言的截取独具匠心,轻拈二字就把生命的周遭:残疾的身体,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这样活着的生命状态以诗意的语言云淡轻风呈现。阳光好的时候,忽然想起半生光阴,无论人生还是身体现状就像被岁月剥下的陈皮,只留褶皱的空壳。而空壳也罢,不如暂且享受阳光的温暖的问候。

第二段,以“所以”关联词含蓄过度,将第一段平凡日常,逐渐推进,直至引入个人感情。粗糙 的生活与“我”追求的人生,由自卑形成暗沟!

第三段,接着几个叙述描写,“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以及前面几段看成一个整体意象, 它们都在为“人间情事”做铺垫与烘托,不过心中按捺不住的爱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一闪而过!这意象用的巧妙,极富灵动性。

第四段,整首诗的抒情与升华。诗人一反常态,把大众心中高洁的诗歌折叠,借“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表达内心既不可抗拒又不甘心的强烈矛盾,读来让人叹惋不已!

身体的残疾与破败,“我”不是一株春天里的稻子,而是不合适宜可有可无的稗草。

在春天,在春天的爱里,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诗人托物喻情,叙述中灵动的意象,娓娓道来,把浓浓的爱恋通过物象叙述不着痕迹的表现出来!

爱因为圣洁而汹涌,因为勇敢而刻骨,因为无力而惆怅……

节奏、措落、韵律原是对语言特点的描述,但我想结和其他艺术,比如建筑、人体摄影、绘画、音乐、舞蹈以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梯田、麦浪、沙丘等来揭示艺术之间的共性!

曲线有飘逸、起伏、迂回、灵动之神韵,无论其形态还是暗影,总能给人无限遐想 。

语言曲线之美不仅体现文字层次感更蕴含情节、情绪、情感的波动,这种内外波动就是一种有形、无形的“曲线”。

语言曲线之美是对比是冲突是悬疑;

是喃喃细语的小河,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直插云霄的山脉,是抚今昔古的畅想;

是时空的呼映,是折理的寓意,是主题的升华,是虚实的转换更是情感势能!

李少君因为是《诗刊》现任主编,其诗自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虽然毁誉参半,但似乎并不影响其默默笔耕。近日有幸读到其作品,有一首诗引发个人共鸣,现推荐各位交流探讨。

这个地方的寂静是骨子里的

篱笆间的藤与草,墙头跳跃的一只小鸟

——寂静,是被敲打出来的

整首读下来,诗人并未交代时间.地点,但,”这个地方的寂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沿着文字里的台阶,我们猜想大概是诗人去了山野或乡村,或者更大胆一点,诗人哪里也没有去,他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世人潜意识里,城市是喧闹的,乡村是寂静的,这些认知一直渗透在民族文化基因里。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变,促使我们的心灵在两者之间或摆渡或迷失。

工业社会下的浮躁与焦虑充斥当下人的角角落落,我们被袭卷被裹挟,不能也不敢停下。在得与失中,最想得到的恰恰是之前最想逃离的。

现代人更需要精神家园,更需要精神的安顿,但,我们离它越来越远。

如今,诗人通过诗歌里“那个空空的青花瓷瓶”让心中之梅来替自己完成暂且的慰藉!

“这个地方的寂静是骨子里的”,“骨子里”不可替代不可夺去的。但它被遗忘在

“河中流淌的春水,巷子里的青石板/篱笆间的藤与草,墙头跳跃的一只小鸟”里。

短诗两节,平面的叙述,意象的叠加,不免让人想起马志远的《天净沙》,清冷与孤寂,力透纸背。

越是平静,内心越是汹涌。寂静的连“ 孩子的敲打门窗的声音”都如此美好。

寂静的背后,掩埋着被撕扯的阵痛:疲惫的肉身和不甘于庸俗的内心的交织!

喧闹,寂静,灵魂,而诗歌是否足以支撑这辽阔的一生?

诗人从内心到自然的行走与探寻正是现代人的普遍的生存困境?

海子的诗以抒情见长,或浓烈或激昂或沉郁……文字中汹涌着抗争、冰与火、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破碎与完整……

海子的一生是试图寻找自己或重塑自己的一生,他通过诗歌的砂砾掩埋月亮、太阳、自己以及诗歌本身,然而,他以另一种“黑夜”的行走,抵达他的远方。

《祖国或以梦为马》整首诗气势磅礴、如黄河之咆哮似浪潮之涌动。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首句以势不可挡之势宣誓对“远方”即理想的坚定信仰,至于世俗、物质从不贪恋。

接下来诗人就由此展开,关于理想与现实,有为梦想不归的“烈士”,有蝇营狗苟的“小丑”,有“祖国的语言”有“梁山城寨”运用对比呈现矛盾,强化寻梦的决心!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在社会转型初期,旧观念与新思想产生碰撞,交织在一起,“祖国的语言”神圣的诗歌被边缘,诗人被冷落,而此时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确立,人心浮动,但"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展现一代人的迷茫与激荡!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祖国的语言”点明主旨与结尾遥相呼应,诗人深爱民族的文字,钟情于千年的诗歌,她像白雪一样神圣,被横放供奉。

诗歌和我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以太阳的光辉.高贵的灵魂.必胜的信念歌颂伟大的祖国!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诗歌语言有它的独特性,突破语法逻辑以及常态认识就是其一。

另外诗歌词语中所呈现的事物,不能单一的理解,它往往是意象的传达。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两层意境转换,有顺承之意。

把原本物理即外力作用与内力结构相互作用的概念引入语言的解读,使语境语义更具丰富性、深刻性、矛盾统一性便是语言张力特点。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原载于1980年《星星》诗刊的精短小诗,从诗坛引爆,放射出巨大光芒,整个社会为之轰动!

诗人通过“黑夜”这一通俗意象,隐喻一代人走过的艰难历程。JIHUANG.DAYUEJIN.WENGE.一代人承受着身心困顿.话语禁固.人性扭曲.希望破灭,个人与家国命运被裹挟的生活,长期内心的压抑,终于从一首诗找到井喷的出口!

“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诗人通过语言结构的冲突形成的张力技艺,强烈表达出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穿越黑夜寻找黎明的不屈精神!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8,1978,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云雾,阳光照耀祖国大地,也唤醒亿万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把历史“黑夜”的沉闷和对未来的憧憬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让微言与大义“黑夜”与“光明”形成反差,浓缩的诗意彰显出诗人非凡的思维架构能力和对时代洪流的命运把握!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诗人开篇就以无法扼制的愤怒控诉失序的社会现状,无耻与邪恶在社会畅通无阻,良善与德行却被众人边缘。

诗人以“卑鄙是通行证,高尚是墓志铭”价值对立、常理扭曲的方式,呈现诗意张力,象征而又隐喻的表达出内心积压的忧愤之情!

原本可以仰望的天空却充斥着种种谄媚与赞美,放眼皆是人性的扭曲。

接下来,诗人以证词般的陈述,发出一连串深刻的拷问,在不容反驳的质疑以及“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诗人的心灵得以洗涤,最后诗把目光再次投向天空,始终坚信“象形文字”即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正因为这两句诗奠定了北岛在诗坛的影响力。

对立,统一,长短,高低,黑白,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把它雕砌加工,语言就成了艺术。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高山,溪流;群峰,沟壑;人杰,草芥;伟人,懦夫,用物象的对立反差形成对抗,使其产生勇敢,豪气的无穷能量!

另外,语言的张力也有另一种形式的表达,把词性转换,语序,成份颠倒,以达突出强化的效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本意是“目欲穷千里”诗人反转语序,使平缓的语音反观,把“低洼”倒置,扭曲,“目”,用大词“千里”修饰,再用“欲穷”动能统揽,双重叠加,豪放苍劲之感油然而生!

归浣女,即浣女归;下渔舟,即渔舟下

但诗人巧妙运字,把“归”,“下”动词前置,承接动作,形成连贯。

诗人高超一处在于,“竹喧,浣女,莲动,下舟”让人与物极尽关联,溶为一体!汉语的艺术魅力就是用极简方式孕育丰富内涵!

你额头的伤口你的不同你犯的错

你破旧的玩偶你的面具你的自我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和我那么像

去吗 配吗 这褴褛的披风

战吗 战啊 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

他们说要顺台阶而上而代价是低头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和我那么像

去吗 配吗 这褴褛的披风

战吗 战啊 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爱你不跪的模样

一生不借谁的光

你将造你的城邦

去吗 去啊 以最卑微的梦

战吗 战啊 以最孤高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杨振,诗人,汉族,安徽临泉人。自幼热爱文学,擅长诗歌与散文创作,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文字崇尚质朴、清新,画面感与感染力……喜欢抒写生活,感悟人生,阅读与耹听文字所带来的艺术之美!《现代诗歌文化艺术》微刊创始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