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译“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词人在这首词里侧面反映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
“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檾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
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
首句写了地头的作物后,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
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
词人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
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
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
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词人的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