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湖山信:嘉佑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
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
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碧色琉璃。”
此词题一作《为杭守陈述古作》。
熙宁七年(1074)七月,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期满即将离任,宴僚佐于有美堂,苏轼(任杭州通判)即席创作了这首佳篇。
当时,梅挚出守杭州,仁宗特别制诗以宠赠之,诗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遂于吴山之上建堂,即“有美堂”。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起首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横空而来,神态极其洒脱,视野极其开阔。
词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之“信”字,当是由“闻”至“信”的演变:以前早闻杭州之美,今日方始信之。
“一望弥千里”是对上句之抽象感受的坐实。
“弥”字极富神态,使人想见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景致,同时,也蕴含了词人的某种心曲意态。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
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
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
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
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钱塘江,宋时为杭州繁华地区。
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词人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
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
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东坡此处所述,有可能是真的听到了《水调》的乐音,是实景,也有可能是“水调”更宜于眼前之景而用之以代。
总之,在水波灯影下,词人为之增添了“水调”的乐音,凄凄婉婉,使人更增加几分惆怅之感。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由起句的“一望弥千里”到换头处的“灯初上”,再到此处的“夜阑风静”,是一个由白天到傍晚再到夜深的时间过程。
它写出了词人与众人醉歌徘徊,久久留连之态。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
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