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一个影响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文学革命团体。南社雅集前后举办18次,除去第一次于苏州虎丘、第二次于杭州唐庄,其余16次均在上海举行。南社社友籍贯属于今天上海的有130多人,通信地址为上海者有300余人。这个重要团体为何以上海作为主要活动中心?这与上海的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南社从社名到成员组成、活动方式、成立宗旨等,均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气息。
南社成立且集中活动于江南一带,社友以固定的雅集为主要活动,以文会友,饮酒赋诗,有着江南文人聚会的古典氛围。
南社成立之初的一大宗旨是提倡研究文学,传承国学精粹,成立国学研究组织,以中华文化传统为本位,整理出版典籍,包括社友的书画及诗词文集。
同时,南社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以文学鼓吹革命,以文学阐扬国魂,赓续了明末以来江南地区名人气节、惊世学术、诗歌文章的传统。
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在上海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一部分南社人不愿落伍于时事,而与一部分新加入者共同孵化出新南社。
新南社增加了一条重要的宗旨——引纳新潮。在第一期《新南社社刊》中就有关于俄国近况、美国新村运动、精神分析法、诗人拜伦百年祭等新内容。
此外,南社成员还先他人一步引入新技术、新媒体,如电影、相片等。早期成员包天笑于1909年创办的《小说时报》采用引进的珂罗版照相印刷技术,使得呈现效果更漂亮、更真实。
南社人创办的杂志,有意识地转向贴近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礼拜六》周刊干脆宣传为都市工薪大众服务,呼吁将看杂志作为一种周末消遣。
新的思想潮流、新的文学样式,还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曹聚仁曾说:“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南社繁盛时期,正是女性走向公共空间的高潮时期。南社人出版的报刊中有衣着时尚的摩登女郎,有背着相机出游的家庭主妇,有忙着排练话剧的女导演,还有女编辑、女文豪、女学生等。
这种新女性形象不仅指外在相貌上的时髦靓丽,更包括内在精神上的解放,意味着女性突破夫权,走进公共视野,开启新生活,引领追求自由独立的新时尚。
南社的逐步发展,为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贡献。
南社虽以文学为名,实有救世之志,成立之初就带有鲜明的民主革命气息。许多南社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或参与、或领导、或响应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是近代革命历史的直接参与者、书写者。
南社的三位发起人陈巢南、高天梅、柳亚子均为同盟会成员,柳亚子更自称同盟会、光复会“双料革命党”。三人志同道合,在函牍往来、诗歌唱和中交流革命思想、爱国情怀。
南社第一次雅集,到会的17位社友中带同盟会会籍的有14位。黄花岗事件后,南社因陈其美、宋教仁等人的加入渐为引人注目。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山西、江苏、广西、云南等地代表为南社人。
南社人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关系,倾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筹备,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的人员中就有沈玄卢、陈望道、邵力子等南社成员。
南社人大都是出版界、媒体界的行家里手。大家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民国日报》作为南社人的大本营,一度成为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言论阵地。《民国日报》最早将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入中国,并对此大加颂扬;客观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近况,对工人阶级予以充分肯定;影响一部分进步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帮助培养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总之,南社诞生于江南文化,成长于海派文化,因红色文化而辉煌,为红色文化而造势。它阐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永远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