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迎春”,是中华先民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立春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咬春”的说法,即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现在“咬春”多是吃春饼和春卷。
“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时,我国民间有祭春牛的习俗,就是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如今,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