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道教音乐
农历正月十九,是道教全真龙门派邱(处机)祖师圣诞,恭贺广援普度天尊邱大真人圣诞。
邱处机(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中国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金元时期,道教全真龙门派创派祖师,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与马丹阳、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同称“北七真”。以远赴西域“一言止杀”而名垂千古,他所开创的龙门派是全真道最重要的支派。
农历正月十九,也是道教的燕九节,又称筵九节、宴邱节、会神仙日等。据说这天真人必来,或化冠神,或化侍女,或化乞丐,在众人杂坐以待,给邱祖祝寿。
清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有“寻观争开燕九筵,丛坛无复遇神仙。平沙十里松千尺,怒马雕鞍几少年”。《燕京岁时记》也有:“十九日谓之筵九……赏白云观者谓之会神仙焉”。
很多诗词都对燕九节的盛况做过描述,作为有名的会神仙日,肯定有很多人也是为了看神仙去道教宫观过燕九节的。对于这些化作常人和乞丐的神仙,小编表示根本分不清楚,通过聊聊会神仙必须知道的事情,找找思路。相信有慧根(这个在道教叫根基)的您一定能悟出几点,一起去会神仙。
志心皈命礼。
隐显莫测,抱道无穷。腹养黄芽,鼎飞白雪。体静潜而藏天地,心寂默而转乾坤。妙夺阴阳,玄超无极。授金丹之至诀,普度后人。演嗣系之传衍,玄裔万世。全真教主,浩德恩师。大悲大愿,大惠大仁。祖师长春妙道,开玄宏道真人,广援普度天尊。
演全真之教,开龙门法派
邱祖,初修道时事师三载未沐王祖一言之诲而道心不动,后得马祖接引还山,惟行炼心育性。常闻祖师于炼心之时,三遭魔难而不为动,没于洪水而不知,虎卧于旁而不畏。磻溪六年,龙门七载,方得大道事毕。后而出山度人,演全真之教,开龙门法派,接引愚迷,在凡为帝王之师,在西称为震旦活佛。
邱祖,在道教尊为三天翼教承先启后宗师接引大使、虎符领道大夫、雷霆行省通明上相、宣德行化真君、通权达变和惠大帝、龙门启教全真宗主、开玄宏道真人、大罗天仙状元、全真演教天尊、宝筏引导天尊、广援普度天尊等,居紫府清和宫。
相传在北七真成道后,玉皇上帝一一敕封俱已谢恩,唯有邱祖不肯谢恩,三官大帝喊说:“邱长春怎不谢恩?”邱祖俯伏玉阶,涕泣奏曰:“后世修行学道之人,如臣受那百千万苦而不退初心者,万中难选一也……好最难学,非学好不能了道。”帝及群仙听完邱祖奏后,王灵官对邱祖说:“后世若有修行之人,学道之士,他有三分修持,我有七分感应,他有十分修持,吾便随时照临。”邱祖闻听王灵官之言,方才谢恩,又与王灵官作礼。如此可见,邱祖的慈悲功德。
在道教斋醮科仪,特别是全真道的科仪中,常会举“全真演教天尊”,很多道友因不熟悉道教信仰,人云亦云,有的说是吕祖(吕洞宾),有的说是王祖(王重阳),而实际上是邱祖。
志心皈命礼。
宁海从真,龙门启派。修苦行于三千,立玄纲于百世。嘉谟人诰,尽觉后之金针;遗集垂科,乃通玄之玉液。长阳消阴,生水济火。道高重于金元,仙迹留于蜀陇。卓哉仙品,伟矣洪仁。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天翼教,承先启后宗师、接引大使,虎符领道大夫、雷霆行省,通明上相,宣德行化真君、通权达变,和惠大帝,全真演教天尊。
邱长春祖师生平
邱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不止。
19岁时,丘处机独自去昆嵛山烟霞洞修行。翌年9月,闻陕西终南山道士王重阳至宁海州传道,遂下山拜其为师,1168年至1170年间,丘处机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和河南传教。
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仙逝于汴梁城,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
1170年春,王重阳在河南汴梁仙世后,丘处机跟随同门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到陕西终南山后于1172年将王重阳迁葬终南山。
西历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隐居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潜修6年,又迁陇州龙门山潜修7年。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参玄苦修,终成大道。
西历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庵,并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由此名声大振。
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丘处机回归故里修建滨都宫(赐号太虚观)作为传道之所。
1203年刘处玄仙逝,丘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处机掌教时间长达24年,,使全真道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1206年(金泰和六年),他重返宁海,改马丹阳故居为玄都观。
1208年后,丘处机曾两访崂山,足迹遍及青州、登州、莱州等地,扩大了全真教的影响,1214年(金贞佑二年),益都杨安儿起义军攻克登、莱等州,丘处机奉旨招抚了部分义军。其时,金、蒙、南宋三势鼎立,争相诏求丘处机,他概不应诏。
西历1219年冬,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持诏书相邀,丘处机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遂带弟子18人前往。历时3年,行程万里,74岁高龄的丘处机终于会成吉思汗于雪山。每每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此讲深得成吉思汗赞赏,口封“神仙”。在丘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曾令“止杀”。
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处机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白云观)。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自此,全真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寺庙改道观、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计其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仙世。在仙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邱处机秉承全真遗教,由其创建的全真道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他主张三教平等相通互融,主张修道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主张清心寡欲即为成仙之本根。著述有《大丹直指》《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书。其诗词作品,在金、元之交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所编《元诗别裁》、《词林纪事》都选有他的作品。
邱祖到底是谁点化的,磨性止杀凭什么
看到前面有关邱祖的描述,不难发现邱祖慈悲济世并且一直受到后世的推崇。那么他当年修行是受谁点化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修行而成为一代祖师的呢?
其实,从前面的邱祖宝诰可以看出,邱祖在宁海(今山东)从真,龙门(今陕西)启派。这里指的是邱祖当年在山东礼重阳王祖为师。王祖“广垂法力,度济愚贤”以至“顽石点头,豚蛇锻炼”。在王祖羽化后“磻溪六年、龙门七载”苦修,成就“修苦行于三千,立玄纲于百世。”
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邱祖应金世宗召,从王祖故居赴燕京奉旨塑王祖、马祖像于宫观,并职“高功”,主持“万春节”醮事而声名大噪。后以73岁高龄万里西行抵达“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觐见成吉思汗,实现“龙马相会”。成吉思汗三召见邱祖,尊为“神仙”,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邱祖以“敬天爱民”、、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就“一言止杀”壮举。
成吉思汗称“天锡仙翁,以寤朕志”。乾隆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志心皈命礼。
玄元一炁,寂寂真宗。悯众生之业累,阐道化之鸿蒙。历百千之苦行,为万世之仙翁。位列七真之首,派演道德宗风。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龙门启教,全真宗主,长春祖师,宝筏引导天尊。
会神仙日等神仙降现,坐等神仙点化
邱祖受王祖点化成“磻溪六年,龙门七载”而成道开宗龙门,王祖受钟吕二祖点化成“开全真道脉、妙悟会阴阳”,吕祖受钟祖点化以至“黄粱梦觉、开度刘祖”。那么神仙下凡度人的故事传说很多,很多典籍里面都有专门的记载。那么,燕九节就是会神仙日,要不要去碰碰运气呢?
旧时,一般从正月十八下午开始就早早到白云观,等待会神仙。迎风受寒,聚集在观内的角角落落。据说越是幽暗地方越好,因为相传这一夜神仙会化作各种人等,降临白云观。明▪沈榜《晚署杂记》中有“(北京)阜成门外有白云观,相传邱长春修炼之所,正月十九,飞升。士女往观,详人物下。自是岁以为常,是日天下伎巧毕集,走马射箭,观者应接不暇。”
所以,这天如果真的能够遇见神仙,一定会大吉大利,于是谁也不想放弃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幻想着冥冥之中与神仙相会的机缘。您要不要会看看呢?
如果您要会神仙,最好记住前面发的两个宝诰,当然还有下面这个宝诰,都是赞颂邱祖功业与本行(heng)圣纪,要不要记下来呢?
志心皈命礼。
隐显莫测,抱道无穷。腹养黄芽,鼎飞白雪。体静潜而藏天地,心寂默而转乾坤。妙夺阴阳,玄超无极。授金丹之至诀,普度后人。演嗣系之传衍,玄裔万世。全真教主,浩德恩师。大悲大愿,大惠大仁。祖师长春妙道,开玄宏道真人,广援普度天尊。
齐城诞圣,乃九霄降谪之仙;秦郡栖真,实五岳遨游之士。西迁陇右,北化单于。受重阳之奥理,香分七朵金莲;体吕祖之玄宗,荫覆万枝玉叶。少负明达之才,不求闻望;长嗜神仙之术,永矢修真。肋不近席者四十年,魔能力战者二十载;功成道备,所仗枯槐复生;呵无漱津,能使瓶花结实。
兴大教于元朝,授丹书而相传后裔;立洪规于明世,流秘诀而待及将来。黄芽遍地,奈何迷者追寻;白雪漫天,任尔英才锻炼。丹抱一丸大药,筹增万劫长春。进金世宗,以延生保命之法;献元太祖,而清心寡欲之箴。转石上山,喻积功何其切也;太虚止水,拟炼心岂不然乎。职授虎符,玄风丕振,派启龙门,道传真印。鸣道集之,阐教功深;心法书之,玉成匪浅。
志心称念广援普度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邱祖圣诞 敬颂《邱祖垂训文》
《邱祖垂训文》
吾教门人后辈知悉:尔等悟士,既入玄门之正教,必通夙世之善根。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堕。若有向道之真心,当遵太上之法律。
奈何门人不自知觉,只图道教以度平生,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反言本教无功,便随外道有益。以致奸盗邪淫、损人利己;或荤酒赌博,坏教败宗;或烧炼假术骗哄迷人;或信投傍门毁谤正教;似此无赖种种不堪,岂是正教之所为乎?
且莫说尔等后学之辈,即天神有过则谪其位,地祗有过则降其职;神仙有过则堕其尘,鬼崇有过则灭其迹;君王有过则失其国,臣宰有过则加其刑;士人有过则削其名,庶人有过则掠其福。一切过恶各有所归,何况尔等作孽者,岂无报应乎?
吾教后辈门人:当自闲处揣心,出家所为何故?盖为看破尘缘,轮回苦恼,方才进道。岂可反造愆尤,重增孽债?若能寻思改过,还依初心而行,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进,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是出家人之正路也!
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悟金丹之大理。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广行方便,大积阴功。只侯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然后身超三界,位列天仙矣!或跨鸾鹤而朝金阙,或跨驾彩凤而赴瑶池,千真恭敬,万圣护持。与天地同体,日月同明。岂不为出家人之大丈夫哉!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礼忏诵经,诵太上之法科,礼天尊之宝号。信心恳祷于圣前,虔诚斋戒于庙中。清静身心,阐扬大道,一念纯真,常存正法。运用灭度之时,就临命终时,自有善神拥护。或送皇宫,或生官府,或为君王而名登九五,或为卿相而位列三台。那时万民敬仰,四海投归,人中殊胜,岂不尊乎!
夫下乘者,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惟慈悲之本,绝吝贪之意。或周济穷苦,低下为心,尊师敬友,接待往来,爱老惜贫。以待功行圆满,自有金童接引转化为人。得生富贵之家,一生受用无穷,岂不快哉!
如此修为三乘之法,句句分明。若不省悟者,不除酒色财气,不如还俗归家,染苦为乐,随心所欲,任意所为,岂不乐哉?如何久恋玄门,迷而不省?造下无边罪孽,果报难逃,过世之时,看待推谁?有志诚者可以深入,无夙缘者可以速退。不然造罪加倍,吾甚怜悯,是为训焉。
倘有见训者回心,闻训者转念;重整刚志,痛改前非;勇猛精进,承办道业;闻者省悟,见者开发。省悟者回光之心也,开发者反照之意也。如不早觉,必永失真性,一堕冥途,常沉苦海,化为异类。到此之时,悔之何及。聪明达人仔细思之,今生错过,大道难遇矣。
《邱祖垂训文》白话浅释
入我教的后辈门人要知道,你们这些有悟性的人,既然入了玄门正教,必定是通了几世的善根,一来为了修成今生的福果,二来为修来生的不堕落。如果有向道的真心,就要遵守太上的规矩。
奈何门人不知道自觉,只希望入道教就过完这一辈子,不知道玄门的禁忌和戒律,一粒米、一文钱,都是有关系的,这是(提供供养的)信众们的膏脂,是农夫们辛勤劳作的血汗。不用心修行就不能消化,岂是没有功德就能坦然接受的?
你们反而更加愚昧,不知道仔细思量,不肯修持,反倒是说道教没有啥好的,便跟着外道去学他认为有用的东西了。以至于奸邪、偷盗、淫邪,做出种种损人利己的事。有的吃荤酗酒赌博,败坏道教的门风。有的用种种江湖骗 来哄骗他人,诈取钱财。还有的转投别的宗教来诽谤道教。
像这种种种不堪的恶行,岂能是教风清正的宗教所能做出了的?且不要说你们这些晚辈后学,就是天神犯了过错 也要降低他的神职,地祗有了过错也要降低他的神职,神仙犯了罪就要打落凡尘,鬼怪犯了过错就要消灭,君王有了过错就会失去他的国家,官员犯了过错就会导致刑罚,读书人犯了过错就要削去他的功名,老百姓有了过错 就会减少他的福气。一切的过错,都会导致惩罚,何况你们这些作孽的人,难道会没有报应么?
我的后辈门人,应当在空闲的时候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出家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看破了尘缘,轮回的痛苦,为的是求大道出迷途,岂能反而造下罪过,重新增加罪孽呢? 法有三乘,遵照本教的规矩修行,按照自己的能力修行,立志遵守,磨炼自己的心性,这才是出家人的正路!
上乘的法门,是修真养性,苦心参学道的玄奥,求证虚无妙道,发扬天地的正气,消除尘世的冤孽罪过,广行方便,积累阴功,只要等到功德圆满,就能超脱三界,位列天仙了! 有的骑着仙鹤朝拜金阙,有的驾着凤凰去赴瑶池西王母的蟠桃会。 无数的仙人都尊敬你,无数的圣真都护佑你,和天地一样伟岸,和日月一样光明,难道不是出家人中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么?
修中乘法门的人 怀着清静的心弘扬教法,礼拜忏悔 诵经祈福,奉太上的科仪戒律,恭敬地称颂天尊的宝号,清净身心,阐述弘扬大道,使心念纯净归一,时常存念正法,羽化的时候自然有神仙保佑,有的进皇宫为皇子,有的生官宦人家,有的成为君王,而成为九五至尊,有的成了三公九卿而站在高台上,那时 万民敬仰,四海臣服,成为人中龙凤,岂不是很尊贵么!
下乘法门,修建宫观庙堂,印造经书 塑造神像,修桥补路,戒杀生,去放生,施舍茶水 汤药,接济穷苦的人,怀着虚心放低自己的姿态,尊敬师父朋友,接待客人,爱护老人怜惜穷困的人,等到功德圆满,自然有金童来接引,投生到富贵人家,一生受用无穷,难道不快乐么?
这样三种修行的法门,句句说得清楚明白,如果不反省自己的人,不戒掉酗酒 好色 贪财 易怒的恶习,还不如还俗回家,把吃苦当做享乐,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这不是很快活么? 为什么要迷恋玄门,迷恋却不反省,造下无边的罪孽,逃不掉果报的轮回。 死的时候可以依靠谁?
有志气有诚心的人 才可以深入,没有缘分的人可以马上还俗回家了,不然造下的罪孽加倍。
我实在是怜惜你们,所以才说这番训诫。如果有看到训诫的人,回心转意的看到训诫的人,转过年头重新立下坚定的志愿,愿意痛改前非,勤奋地修行,传承道教的事业,听到的人开悟,见到的人反观自己,反省开悟的人 浪子回头的心,开发的意思的是反观自己的意思。 如果不早早地发觉,就永远地失去真性,一旦死后到阴曹地府,沉浸在苦海之中,化为异类,等到这个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 聪明的人,好好地自己想想,今生如果错过,大道就再难遇到了!
邱长春祖师“一言止杀”的故事几经人们传诵,正是因为祖师功德无量,才有了当今全真龙门一脉的大兴。成吉思汗不远万里三派朝臣请邱祖出山,邱祖本人也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影响成吉思汗“罢干戈致太平”,劝说成吉思汗早日回军,求得天下安宁。
邱祖率18名弟子在万里西行的过程中,向各族群众广泛传道,招收信徒。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邱祖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全真教的组织。邱祖不仅在精神层面宣扬全真之法,同时还身体力行的让人们了解教义。他沿途广施善事,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利用成吉思汗赐予自己的粮食熬粥施舍给饥民。邱祖所到之处,得到了各州县和行省文武官员的迎送,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
邱祖多次在成吉思汗的大帐内与他单独长谈,耶律楚材做记录。耶律楚材的记录,后被整理为《玄风庆会录》一书。在谈话的过程中,邱祖明知道成吉思汗急于了解长生之道,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想到自己沿途所见蒙古军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深感这与全真道的道旨极不相称,邱祖答复说:“修仙须修阴德,必须去暴止杀。您起兵灭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但务须禁止残暴杀戮,才能使事业最后成功。”
成吉思汗又问治国之方,邱祖回答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邱祖还巧妙地借用雷震等自然现象,劝告成吉思汗应在蒙古汗国提倡孝道。邱祖特别向成吉思汗论述说:“只有统一中原地区并将之治理好,才能称为大国。要想治理好中原,就必须爱民,让人民休养生息。”
邱祖在赴大雪山途中,蒙古军西征所过之地,尸横遍野。见此情景,他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其一诗云:
“夹道横尸人掩鼻,
溺溪长耳我伤情。
十年万里干戈动,
早晚回军望太平。”
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确实起到了催化作用。
邱祖的高深魅力,深深吸引着成吉思汗,使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高兴地宣布:“神仙是言,正合朕心。”他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要他们按邱祖的话去做,又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遍谕各地。特别是在后期,成吉思汗统治中原的政策有所和缓,对中原各地的一些,。这些变化与成吉思汗接受邱祖的劝告有很大关系。
邱祖回到燕京,驻太极宫尊为“大宗师”,被人们称之为“帝者之尊师,亦天下之教父”,受命掌管天下道门。成吉思汗曾遣使慰问邱祖,诏书中写道:“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其对邱祖的信任之情可见一斑。
邱祖与成吉思汗的这段渊源得到了后世人们的大力推崇,世人特别是对邱祖的赞许极高。牟钟鉴教授评价说,“以宗教的社会安定功能而言,邱祖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人,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第一人”,体现了“仁爱无私、尊道贵德、包容通和、坚毅忠勇”的高尚品质。而在史学界是这样对邱祖进行评价的:丘处机以超常的见识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动成吉思汗,止杀救民,积无量功德。
有人说谎言说一千次就成了真理,是因为世人专爱从物质层面获得知识,不愿意从思维层面获得知识,所以辨不清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理。一个数千年的谎言,说了何止千次,数亿千次都有,几乎浸透中国人的骨髓!知道中国三教中的道教是秦以后魏晋时期才出现的一种歪曲道家的曲意之教吗?知道秦汉后儒曲解道家真意的一个千年的巨大骗局,正是把老子《道德经》的原意黑白颠倒吗?知道玄学道教是儒教之鸠,强占华夏大道正朔道家真意之巢的一种曲意之教吗?
玄学道教, 正是秦汉儒教官僚和后儒的为了响应帝王对人们思想控制而搞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号召,精心策划的杰作,是一种曲意道家之教!独尊儒术,打压大道方士,以鸠占鹊巢方式强占华夏大道文化的正朔道家位置,肆意销毁篡改道家老子、庄子、名家《邓析子》们的学术著作,偷换道家追求大道法治的“无为而治”慨念,让先秦大道法治社会实践蒙上一层怠政、懒政、惰政的“凝滞而不动的”的无所作为的灰暗。
目前,秦汉后儒官僚有意保留那些残缺不全的由西周一脉下来的鲁史,而对民间的楚史却继承秦始皇的做法,一律不留。秦国灭掉楚国,也大肆毁灭其道家理念的历史文献典籍。楚国道家理念的历史文化典籍,的确被连续活生生销毁篡改无疑了。当然,秦始皇销毁的只不过是楚国道家理念的官方历史文献,可以肯定楚国民间收藏有大量的道家历史文献典籍。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秦始皇焚书,到了西汉,当时应该仍然流传着很多诸子百家和楚国道家文化典籍的书。然而不幸的是,后来又碰上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令:“诸不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西汉独尊儒术后,先秦的绝大部分以道家为首的文化典籍,包括楚国历史文化典籍,并没有保存下来,而是一脉相承的继续秦始皇焚书的政策,把这些书籍彻底销毁了。没有销毁的也加以篡改。 真正的最可怕的焚书篡改书运动,是在独尊儒术的汉朝时期进行的,最大规模,而此后持续千年封杀道家大道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止。
自 汉儒开始,到后来各个朝代没有不遵循对大道法治文化加以封杀的惯例的。道家正版文化书籍基本没有一本流传下来,即使留下的如《南淮子》、《吕氏春秋》仅仅有些道家方士言论的 只言片语。如今只保留残缺不全有关原道家方士零星散落言论被记录在周鲁儒教的典籍中。好在还有一本老子《道德经》,由于思维高深隐秘,为儒者隐讳了不少麻烦,他们只是对道德经搞了点偷换慨念的把戏,并以玄学道教加以曲意其主旨,导致老子道家主旨隐藏在深处的真实,直至现在依然不少人还蒙在鼓里。
知道为什么连民国的大师们都被欺骗了吗?那些大师们相信谎言都说:无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欲:不欲,没有欲望。无为而治:消极而凝滞而不动治理天下。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完全不是!这是他们迷惑于一个千年大骗局,一个大大的谎言之中不能自拔。
原因是他们把玄学道教太当真了,殊不知对老子道德经曲解正是儒教文人学者显而易见的欺骗手法,正是将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搞得面目全非开始。他们不顾事实,偷换概念。把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定义的“有”和“无”肤浅认定为有和没有,导致把老子的“无欲”解释成没有欲,或禁欲。并以此认定老子赞成修道是让人复归于婴儿状态,搞出老子道家之学是“出世”的不适用哲学。把道家大道法治的“无为而治”认定是什么也不做的怠政、懒政、惰政的无所作为社会治理实践。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老子这一章里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其本思是:“无”称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处,“有”称为万事万物的显形母体。 很显然,老子说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有”也不是有没有的意思,而是物质的显形母体。。“无欲”在《道德经》里显然是理性的思维意识。也可以说人的饱满的精神层面的意思。往小里说是人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意思。而在道教玄学中,却把“无欲”解释成没有欲望,把欲解释成“私欲”,一种被灭掉的坏!简直千年的一个巨大骗局,对老子道家的颠倒黑白啊!看一看下面:
无: 古通元,事物的根本出处。在道家语境里:万物中包涵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之质、理性逻辑或真理,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在道家语境里:万物中的积累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之质、形体或实体,是“德”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物者意也,“有”外者德也,“有”人者行也,“无”人者道也。《邓析子》
无为:按自然逻辑原则做事,按事物的本源和内在机理而为。
还有老子《道德经》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治,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所以,理性的圣人说:“我顺应自然规则治理天下,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治理国家喜好静下心保守规则,民间风气自然正义;我治理国家用事物的永远不变法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治理国家用思维意识(真心),人民就自然简朴。
有良知的汉儒郑玄比较诚实,他的注疏是这样解释道家“无为而治”的:(1)“无为而治合乎天地之道”,就是说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依据理性的“天道”去做;(2)“无为而治在乎至诚无贰内在之质也。”就是说,无为而治关键就是在做事或治理国家时候要按恒定不变的独一无二的一种精神之质“无”行事,如此而已!
所以,“无为而治”并非中国人一直理解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而是积极进取,按自然法逻辑原则思量过的法律契约,及其相配套的法制程序构建开明开放公平公正的大道法治社会。
“无为而治”本质上是按自然法推导的法典程序建立大道法治社会实践。在现在的中国还有多少人迷惑于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懒政?恐怕非常多,悲哀啊!
其实, 《淮南子?主术训》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意思:无为并不是通常所谓消极怠慢什么都不做(暗里去做),不过是不要自己大言炎炎罢了)。 《淮南子?修务训》:“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 (译文:所谓无为者,就是个人主观意志不得作为公正客观规律,个人偏执欲望不得改变大道方正之术,遵循事物的机理做事。凭借客观条件建立功业,以推理自然逻辑法则的运势,不得见容于曲意掩盖真实。)
对了,上古黄帝及其神农、尧、舜、禹、,!显然他们的“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说不要按君主个人说的所谓“天子的旨意和语录”或“ 天子的训导”这样人为规则做,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无为的本意是:个人主观意志不得作为公正客观规律,个人偏执欲望不得改变大道方正之术,遵循事物的机理做事。凭借客观条件建立功业,以推理自然逻辑法则的运势,不得见容于曲意掩盖真实(语出《淮南子?修务训》的一段)。
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和神农、尧、舜、禹、汤这“五位圣人,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主,他们劳累身体,绞尽脑汁思虑国事,为人民兴利除害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捧一爵酒,脸上不会显出吃力的样子,但要提起一石重的酒樽,就非得出汗不可,更何况现在是承担天下的忧虑、担负海内外的事情呢?”(语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译文)
这样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继承上古黄帝及其神农、尧、舜、禹、。因为中国上古大道文明是自黄帝开始的,经历唐尧时代、虞舜夏代、殷商时代一路传承下来,直至先秦楚国都是这种大道法治的“无为而治”的社会实践。而恰恰大道文明的社会实践传承历史如今是一个被掩藏的断代历史。秦以后数千年越俎代庖儒教都在掩盖这段历史的影响力。从现代出土的考古发现中,官方历史记载与真实历史大有出入。可以肯定儒教官僚一直对中国远古的大道文明史遗留史料大肆围追堵截进行封杀,以维持他们千年的大骗局,尤其是汉儒对历史道家思想文字的封杀和篡改同时进行。
黄、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是因为他们深信万事万物中包含了一种逻辑机理“恒道”。其实中国古人的所谓“恒道”就是现在我们通常的称呼自然法。
自然法(Natural Law)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一种昭示了绝对公理和终极价值的正义论。在西方文化中的“nature”,其实就是华夏大道文明中的“恒道”,指的是一种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客观世界运行规则。“nature”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任何蔑视,损害,,。
西塞罗曾说过:“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
康德曾经说“一个人只要遵循自然的法律,他就是自由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宣布:人的自由本质和国家起源的契约性,在于自然法中。在伊壁鸠鲁看来,国家与法律契约是自然法推导的产物,它们的价值在于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安全。契约论最基本的论点是国家的产生来自人与人之间或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的契约。
法国哲学家 马里旦説过:。: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由于人们同时具有自私自利等缺点,,因此,有理性的人们更应该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联邦制国家以保护人民的权利。由此得出结论,,。之所谓 。”
这样看来,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按一种代表了绝对公理,。难怪人类终其整个历史进程,都在追求要认识宇宙自然法(恒道),原来其目的就是以这种自然法推导出保护人的权益的道义的法律制度,然后推动于人类社会的大道法治实践应用。用以解决人类的偏颇与纠纷,使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回归理性的明智的法治规范,以便使人们在社会生活达到真正自由、幸福、文明和安康就足够了。正如黄帝说的“执天之道,观天之行”法治治理天下,这就是无为而治!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稽首皈依眾妙道,志心恭敬二玄真。
今運一心心所議,粗識此經經所因。
空色色空無有性,有無無有色空均。
慧風出自天尊力,掃除心界不遺塵。
惟願神光常擁護,證盟今日守心人。
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
爾時,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與無極聖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欲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清靜六根,斷諸邪障,我即為汝,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隨所擁護。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道
教
天
下
☯修行交流,请加青山道长微信号: qshd110☯
已有青山道长微信的,不用重复添加
为何信奉道教
我们为何要信奉道教,他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自崇道以来,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信奉道教”?
我浅浅一笑答:“和你吃饭是一样的,不可或缺,但我吸收的是精神食粮”。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少私则宽。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故学道只在安心,道心如目也,若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心若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修身养性是锁心猿擒意马,行走坐卧真常;修身养性是戒骄戒躁,处事荣辱不惊;修身养性是放下私心杂念,超脱欲望的牢笼,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修身养性是把一切不合理的去掉,身心清静智慧生,得之泰然,失之淡然,自然而行。日月在天垂大象,成就万物演世伦。留心堪破造化理,道不虚行只在心。
中国根,在道教。无上道统,甚深微妙,传人中龙凤,正一全真,英才辈出。十道九医,汇内外丹法于一身,济世度人,指点迷津,为后人觉悟之梯航。
名山大川,皆为洞天福地,遍布仙踪道迹。
宫观建筑,气宇轩昂,与风水相合,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易水秀其姿。巧夺天工之造化,浑然似一体而成形。仙乐妙音,悠扬缥缈而不失庄严,声声流露着清静恬淡之意境。以武入道,慧剑斩尘念,柔克刚,静制动,阴阳相济谓之道。
不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是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还是未就丹砂愧葛洪的李白...都受道风的影响。
寻觅仙踪,古至黄老,又到张王。观天师真人,高道大德,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山医命相,道法神功,玉炉立鼎炼金丹。看玄门中人,方外超脱。道教如此多娇,引无数帝王竞折腰。昔秦皇汉武,探求仙药。唐宗宋祖,信受奉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邱祖一言能止杀,明帝王,君权神授,崇拜玄天。
人生于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似沧海一粟,稍纵即逝。观事茫茫如流水,莫将名利放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淡泊处世,洒脱做人,没有观众作秀给谁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退却浮沉,身心不染,去享受返璞归真后那致远的宁静。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体会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一体的融合与齐同;体会世间冷暖,情欲交杂后的淡定和从容。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率性而行,意念通畅,万般皆由我,无一可由天,我自命自修,自心自明,自性自度,自神自化,虽然独立无依,却能自做主宰,不为所矩全在我,继而感悟天地人之奥妙,以最自然地姿态去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行也安然,坐也安然。江山仍在,人难依旧,一样的大漠孤烟,一样的长河落日,却是不一样的境界,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也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在这个社会下,恬淡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与道合真。什么东西发挥到极致都与道相通,在人生的路上,面对未来,你我仍需努力。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现在很多人,一听说道教就误以为是给别人算算命、看看风水、拜拜神仙用的,然而孰不知真正的道教文化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齐同慈爱、抱朴守真等理念不仅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有着深远影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者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
古中国的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祖日,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
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水具有最高的善行,“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
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
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长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
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
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
道教民俗风情:福禄寿喜,吉祥如意。
道教核心宗旨:仙道贵生,济世度人。
道教创世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活动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养生原理: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
道教成仙途径: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修行之事,并不是遥远的成仙成道,而应该是认认真真地做好生活中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自然才能得到成仙成道的结果。当年赤松子如是对黄帝讲说的,他们的修道行为也已成为我们后学者的世代楷模。
前段时间热映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有一个骑着仙鹤拯救万民的神仙人物,女主角喊他“松子哥哥”,这个人其实就是上古时代的雨师——赤松子。
《列仙传》中记载,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其名多见于秦汉时期的神仙传说中。人们认为,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一位雨神,有着随风雨而上天入地的神通,并且可以纵身跳入火海却不受丝毫伤害。
赤松子居住在道教神仙圣地昆仑山中的一个石头宫殿中,他常服用一种被称作“水玉”的药物来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并把此种神仙丹法传授给了神农氏。据传,炎帝的小女儿曾经跟着赤松子一起学道,两人经常在风雨之中出入世间,堪称一对逍遥神仙。
《太平寰宇记》中说,赤松子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其升天处为赤松涧,故山上有赤松祠以祭祀。
《丹台录》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辖牿南岳山,可化玉为水而服。
关于赤松子所服“水玉”为何物,各书中也有不同记载。
《山海经·南山经》注中提到,赤松子所服用的水玉或许是一种水精或水晶,《搜神记》中则认为是一种冰玉散。葛洪所撰《神仙传》一书中明确提到,赤松子服用的可能是松腊和茯苓。正是因为服用了这等世外仙物,赤松子才能得道成仙,并且还留下一段“观棋烂柯”的美谈。
在神仙故事中,赤松子还有一位哥哥,名叫赤须子。相传,弟弟曾在天台山放羊,途中遇一位道人,在道人点化下,弟弟跟随其在石室山中修炼了四十年。后来哥哥四处打探到弟弟的去处,兄弟二人又在天台山相聚。两人盘坐追忆往事,哥哥问弟弟,当年入山修道时把那群羊赶到了什么去处。
弟弟起身带哥哥来到山间,挥手指向群山白石,大喊一声“羊起”,只见万头白羊霎时间占满了山野。至此哥哥才明白,原来弟弟已经成仙。兄弟俩从此一起在石室山中修道,哥哥取名赤须子,弟弟取名赤松子。平时多以松脂和茯苓为食,这大概便是《列仙传》中提到的“水玉为食”。
后来有一日赤松须和赤松子两人来到山顶下棋,有一个叫王质的樵夫因伐木来到此地,遂放下斧头坐在旁边看起了二人对弈。期间王质感觉肚饿,兄弟二人给了他一个枣核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王质含下后,顿觉神清气爽,肠腹之中也充实许多。一盘棋毕,王质起身欲走,转身却发现斧头柄早已经烂尽。回到家中,只见人世间已然物是人非,不知过去了几个世代。可见王质是在无意中遇见仙人了。此后人们将石室山又称烂柯山。
《神仙传》中记载的“观棋烂柯”的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皇初平的牧羊人,其十五岁时外出放羊,被神仙带至金华山石室中修炼。后与兄相聚,共服松脂、茯苓,年至五百岁仍有童子色,行走于太阳下却看不到身影。后来兄弟还乡,见亲族早已经亡尽,遂又归隐而去。皇初平最初改名赤松子,后又改为鲁班(不知与春秋公输班有何异同)。《云谷杂记》中写道,现今金华山赤松观便是其升仙得道之地。
在此处要纠正电影《大鱼海棠》中的一个错误。片中称其为“松子哥哥”,言外之意就是赤松子姓“赤”。实则不然。道教神仙都有自己的仙号,并且喜欢用某某子来代指,如清虚子、南华子等等,古人也多用“子”来表示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然而并不能因此就叫做“非子哥哥”,这是一个误解。
道书中记载,赤松子号左圣,道教中尊称其为“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太平广记》中曾记载说,墨子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而又看透了世间荣华并非长久之事,于是发心愿意跟随赤松子周游而去。《史记·留侯世家》中也以张良的口吻说出了相类似的话,张良对汉高祖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赤松子不仅是一位上古时期的神仙,更是上承炎黄、下启尧舜的一位王者师。《韩诗外传》载,赤松子曾为帝喾之师。在道教经典中,记载了数次黄帝和赤松子之间的问答,并由后人誊抄为文字流传于世。其中最为众人所知的,当属《赤松子中诫经》。
《赤松子中诫经》,可谓道教劝善书的最早蓝本。
经文中提到:“自古英贤设教,留在仙经,皆劝人为善,知其诸恶,始乃万古传芳,子孙有福。”
这一句话就奠定了本篇经典的基调。和其他劝善书不同的是,《赤松子中诫经》不但提出了人们只有积德行善才能万古流芳的观点,更详细记录了为善和作恶分别会导致的不同结果,如从“为一善”的“神意安定”到“为一千善”的“出群仙”,从“为一恶”的“意不安定”到“为一千恶”的“世世子孙异形变化,为禽兽不具之状”,通过对为善、为恶数量的不同,非常明确直观地为人们树立了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在这篇经文中,善恶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变成了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做到的小事。这也正契合了道教修行的目标。修行之事,并不是遥远的成仙成道,而应该是认认真真地做好生活中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自然才能得到成仙成道的结果。当年赤松子如是对黄帝讲说的,他们的修道行为也已成为我们后学者的世代楷模。
说到拜师收徒,其繁琐和慎重程度,非道教莫属。说其繁琐,在于道教师父收徒必经诸多程序,焚香奏表、诵经礼忏,另有弟子宣读拜师帖子表明入道修行之决心,而师父亦需奏表书符,让入门弟子吞符、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闻正法,跪拜历代宗亲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师父以承法脉使道门昌隆。一般情况下,拜师仪式短则半日,多则一日,可见其繁琐异常。
说道教收徒较为慎重,多由道教的性质决定的。道教源于上古巫教,创始于东汉末年,以老子为教主并尊为太上老君。道教信奉长生成仙之术,并以“遣神使鬼”之符箓道术为其最大的特征,攻于丹道、显于医学,因而,道教也是一种神秘的宗教。道教门派众多,各门派皆有道术传承,多师徒口传心授,秘而不宣,因而道教师父收徒必定审慎,须量才授术,且“宁可道术不传,不愿所授非人。”正因为如此,道教师父收徒,必定以其品德为重,如此方能厚德载物,方能驾驭道术。至于行善积德之类,原本就是弟子自己的事情,不必赘言。
道教的师父,多以弘扬道法为首要,无论丹道修炼还是法术传承,皆是传道,所以,若得品行端正、拥有慧根的弟子,实乃门派之幸事,也是道教之幸事,因而,向这些弟子费心传授道法,是天经地义的,否则,道法不传则难以了道,而若遇可传之人而不传,是为私心,则离道而背德,也不可。王重阳祖师修道多年,方得全真七子传承道法而广大门楣、道济天下,可见得爱徒之不易。简言之,道法始创于祖师,师徒代代相传而香火不决,师父也仅是传道之使者。
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其传承体系异常严谨。不过,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师父仅仅是度师,即将自己引度入玄门之人,有了师父,就意味着已走近那玄妙无比的道,接下来的事,便是认真虔诚修行。
若遇迷惑处,或自悟,或求于师父,或访道,如此才能精进。因而,师与徒的命运便通过道仅仅绑在了一起,从茫茫人海中的素不相识,到修行路上的同舟共济,这就是求道之路,其终极目标,是永恒。
弟子拜师,必宣读拜师贴并当众在祖师坛前立誓,不悖理大道、不违于师训、不偷盗邪淫之类,誓言一出,天地皆知、鬼神悉闻,若有丝毫悖离,自遭报应,故不可懈怠。也许有人觉得这只是危言耸听罢了,其实不然。我曾见过有见利思义、见异思迁而背离祖训门规而遭遇横祸者,且报应之速,令人扼腕兴叹。在道门之中,违背祖师宝训门规,视为欺师灭祖,须知,拜师时神坛前所发过的誓言很可能成为报应的导火线,不可不慎呀。
实际上,拜师入道之后,若有条件,在家中或其他场所设坛,每日供奉香花灯果是道教修行人当为之事,若无条件则无妨,但也需定期朝拜、供奉祖师、供养师父及道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根据道教的传统,师父一旦接收门徒,即开始为弟子承担相应的冤孽,正如家中孩子犯事则先责罚家长,道理是一样的。因而,这些情况虽然不被弟子重视,但作为师父是最清楚的。因而,从尊师重道的角度讲,尊敬师父并定期供养师父,实为孝道,孝不到则事不顺,师不尊则事不成。作为道教弟子,这些道理是应该明白并铭记于心的。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话一点不假。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孝顺双亲之人多逢坎坷,只可惜很多人尚不明理,却将父母视为拖累,父母者,天也,不敬天则遭天遣,唯有愚痴之人为之。孝顺师父同理。道教中讲究事师如父母,因而,作为弟子必当谨言慎行、恭敬有加,不可猜忌、戏谑甚至诬蔑师父,否则即是不尊。师父在侧,则弟子当恭恭敬敬。古时拜师,必当与师父同食同住,伺候师父饮食起居,才算尽弟子本分。不与师父同食同宿,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孝敬师父,这也是弟子本分。
当然,时至今日,师徒亦未必能时时相守于坛前,特别是红尘之中杂务繁多,多不能每日孝敬师父者,人之常情,但最起码须对师父嘘寒问暖、择机探视师父并定期以钱财供养。师父多不图钱财,但弟子须尽孝心。不过,如若这些都做不到,则至少不可对师父心存怨怼甚至恶语相加或诋毁师父,如此则不仁不义,完全没了师徒之情分,不可也。若非得等师父开始清理门户之际方思悔悟,为时已晚。须知,祖师遗训:“入我龙门者不穷,出我龙门者不富”,诸君可曾见过因品行低劣而被师父逐出师门之人有谁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的?
其实,拜师入道之后,师父就开始成为弟子的依靠了。很多人拜师入道之后便开始顺遂了,没结婚的结婚了,有灾难的也化解了,为何有此功效?如若固执地认为一切都是自己修来的福报,那或许已经错了,当自己尚无巨大的功德足以转运之时,是师父在为弟子承担灾劫。
当然,能成为别人的师父,不仅须凭借宿世缘分,还凭借无量度人的慈悲心,否则在祖师爷前磕个头还给弟子,缘分便尽,也不必再为弟子承担什么了。因而,作为弟子,你须明白一个道理:师父真的不欠你什么,就像父母不欠你什么一样。从入道之初的信誓旦旦到对师父的不闻不问,甚至嫉贤妒能、反目成仇,其实,这一路走来,是你亏欠了师父,不仅亏欠师父,还亏了德行。作为道教弟子,这一点不可不知,否则悔之晚矣。
呜呼!修道者,修自身之道也,外不修则内不成,德不积则道不成。事师,徒之责。若不知此种机缘,则不如不修。与同道中人共勉之。慈悲。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专业学术,严肃易学,传播文化经典,打造智慧平台,传播正能量,天罡大师:擅长周易八卦、风水布局、奇门遁甲、梅花易数、麻衣神相。柳庄相法,阴阳宅堪舆之术,道家玄术,姓名学等,专注领域:企业投资咨询、建筑地产风水布局、家居风水布局讲座、名称策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