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据交换”相较于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其他领域,似乎是最后一个待开垦的金矿:
在国内几个知名创投/企服领域垂直媒体搜索“数据交换”、“文件传输”,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而CRM、协同OA、差旅/报销、财税服务、营销、商业智能分析等标签下已有几十甚至上百家创业企业。
也就是说,作为一项企业IT领域的基础服务,企业数据交换并不是大部分创业者的兴趣所在。作为一个创业方向,这条赛道还远远谈不上拥挤。
不过,在企业服务市场的冷热转换之中,企业数据交换的升温趋势已经出现。
“五六年前我们做项目,偶尔遇到过一两家需要解决数据交换问题的企业,大家不觉得数据传输是个问题。现在每个月都能收到七八十个文件传输的咨询。”一位数据传输从业者对笔者表示。
随着企业对数字资产价值的重视,大家对数据交换和管理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认知。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数据交换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火了?
《霸王别姬》中,关师傅对少年程蝶衣说:“是人他就得听戏,不听戏他就不是人……你们呀,是赶上好时候了!”如果把“人”换成“企业”、“听戏”换成“交换数据”,在当下也颇为贴切。
究其原因,是云计算、大数据和监管要求的三重叠加,使企业数据交换“赶上了好时候”。
先说云计算。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企业进行IT建设的门槛大大降低,直接或间接拥有IT基础设施的企业数量较以往增加,逐渐形成基于公有云或混合云的IT建设态势。Gartner预测,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21.4%,达到1864亿美元。
此外,云存储技术的普及和海量数据存储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企业不再像从前一样精打细算于业务数据的保存粒度与范围,而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全流程的所有业务数据,以期未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再说大数据。
伴随着数据体量的指数级增长,对于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商业价值挖掘的技术手段逐渐丰富与成熟,包括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多种技术实施门槛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原本归为成本消耗类的业务存档数据中,发现了可以驱动业务提升的价值。
业务数据存储体量的增大以及数据分析频度和深度的增加,对数据交换与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说监管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2018年5月25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欧盟生效,这部新法案将影响任何一个拥有或使用欧盟地区个人数据的组织机构。
就国内而言,加强数据流动监管亦是大势所趋。2017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基于网络主权原则对数据跨境传输进行法律限制。企业需要未雨绸缪,应对数据安全、合规、管控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数据交换与管理就是数据石油运输的管网和总控室。这正是数据交换对于企业IT基础服务的意义。
企业数据交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按交换范围,可分为企业内部数据交换、企业外部数据交换。按照需求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用户级数据交换和系统级数据交换。按数据类型的不同,可分成结构化数据交换、非结构化数据交换。
企业数据交换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企业数据交换的主要形态之一,已经发展了至少20多年。
EDI是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的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的报文数据格式,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各有关部门、公司与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业务过程。EDI包括买卖双方数据交换、企业内部数据交换等。
随着企业IT能力不断提升和业务数据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数据交换的场景越来越复杂,对数据交换的灵活性、时效性、可管理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生产制造行业的设计图纸和检测数据、影视传媒行业的音视频文件、物联网的传感器数据、金融行业的征信数据等核心业务数据的高效有序流转对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非结构化数据在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中占了很大比重。业内的共识是,非结构化数据占到企业数据总量的80%。
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对ERP、CRM、OA等事务性的结构化数据处理有较好的管理,但对大量的文件、视频、图片、音频等非结构化的内容数据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需要更加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地满足多场景的非结构化数据交换需求。
企业数据交换服务在国外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美国和欧洲在企业文件数据交换领域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玩家包括IBM、Axway、思捷等。日本软件供应商Saison(海度)是亚太地区数据交换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不断变化的数据交换需求和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巨头们攻城略地,数据交换服务推陈出新。以IBM为例,2010年,收购B2B软件和服务公司Sterling Commerce,弥补中间件产品系列的不足,实现文件数据交换管理能力;2012年,收购了高速传输技术公司Aspera,应对大数据挑战;随着数据交换的云化、服务化,2017年,IBM开始布局云服务平台。
但是,巨头们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不顺利。虽然国内的一些头部企业已在使用上述巨头的数据交换产品和服务,但是在企业数据交换领域,很少听到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声音。
原因有三:
1、国外厂商的数据交换产品和方案,整体的实施与使用门槛比较高。在中国,只有像金融等头部行业的企业,业务上对于数据传输的要求和依赖度非常高,才有可能投入大量预算去实施。
2、一些国外厂商的本地化服务不足,对国内企业的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了解不够,难以为客户提供及时、灵活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3、导致国外厂商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还有国内政策环境和企业成熟度的因素。
很多对数据交换存在较高要求的企业,因为既无法承受高昂的实施成本,又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条件,最后的选择大多是需求降级、业务妥协。
整体而言,企业数据交换领域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增量市场。业内普遍认为,在成熟度上和国外还存在着3-5年的差距。
目前,国内聚焦于企业数据交换的创业公司并不算多,产品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三类:
一、定位于企业级文件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文件型业务数据的管理和调度。如Ftrans飞驰传输,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影视媒体、卫星遥感测绘、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头部客户。涵盖大文件传输、MFT(受管文件传输)、数据集成和治理等层面。
二、SaaS服务。如凤云快传,以SaaS形式提供大文件传输服务,按需付费,主要服务于媒体行业。此外,还涉及全媒体信息管理、云桌面等业务。
三、工具型软件。如镭速,通过大文件传输软件,解决传输加速、远距离传输、大文件传输等问题,客户以影视动画行业居多。
这些创业公司的涌现将会给存量市场的头部行业、头部企业以更多维度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将显著挖掘增量市场,为原本无力解决传输问题的大量企业,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使传输需求井喷式爆发。
保守地估算,未来5年内,企业数据交换的市场规模至少会迎来10倍以上的增长,成为一个新兴的数百亿规模的企业级市场。
客观地讲,目前国内企业存在着快速追赶国外巨头甚至弯道超车的机会。国内企业无论在对客户需求的了解程度上、还是在价格、服务上都具有优势。但是能否扛起企业数据交换服务的大旗,取决于国内企业是否能快速将技术和产品商业化,并快速赢得市场、获得用户。
宋玉在《风赋》中写道“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企业数据交换风口已隐约可见,能否站上风口,就要看国内创业企业能否看到并抓住“青萍之末、微澜之间”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