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神咒》,常诵神咒,可辟邪护身,解万千灾劫!
金光法,是一种修身、辟邪、占场,,金光咒为道法中的基本咒语,作用是净化身心和防范外魔侵袭,江湖中人也有练此咒法用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法师也有用此符咒书于掌心放灵光布气为人祛邪治病的,进山或进入古墓或路经坟场等特殊环境之时,可以先念诵此咒,将此符画于掌心(男以右手剑指画于左手掌心,女以左手剑指画于右手掌心),即可避免遭到邪气侵扰。
金光神咒修练法,以修炼道体之心性为主,主张以内炼金光元神护体,降魔卫道!此咒因其用途广泛,法威强大。所以为道门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炼之法。各门派的修法也不尽相同,民间道派也有很多关于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结金光讳为符令;或是运潜金光,内炼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护卫;或加持法宝,遁地偷天。
这一功法有利于保护修真者的身心,所需的时间短,每日静坐
或站功时均可修习,所以介绍给道友们。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亿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体有金光,覆護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五氣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诠释:金光,道之发见。求道者玄功广博,光华外著,足以驱鬼魅、斩妖气,如金器之刚强不屈,灼然赫奕也,是号金光。
诠释:天地,一阴一阳;玄宗,玄门宗祖。盖玄理虽云浩渺,莫非阴阳五行,而五行又阴阳所生,此所以为玄宗也。
诠释:万炁,总括之也,勿泥本根源头也。此承上句,言人之众炁莫非阴阳合散所为,是以天地万有炁为本根也。
诠释:修,修持,即炼玄之功也。亿劫,言其修之多也。盖炼玄之士,时时修奉、其数无穷,如万劫之累修。
诠释:证,证明。神通,大而化也。盖神通本人所自有,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求道者能万劫修持,则吾之神通不亦证明而扩充乎!
诠释:三界,天堂、人间、地狱也。人之精气神皆是内外者,内而五脏六腑,外而手足耳目之类也。
诠释:惟,独也。道,玄妙大道。独尊,言无有出其右者。盖有道而天地乃立;有道而民物斯顺,故曰独尊。
诠释:体,道体。金光,见前条。道本无形,依人为体至有金光,则充足於内而发乎外也。
诠释:覆,覆宥。映,庇映。吾身,求道者之身。盖人能志道则道不远人,而身即是道,道即是身。
诠释:视,望也。天下惟有形者可见,大道本属虚渺,故视而不见。
诠释:听,以耳去听。天下之有声者可闻,大道湛寂清净,故听而不闻。
诠释:至大莫如天地,然犹有可穷而道则无穷。包罗者,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也。
诠释:养育,受其裁成也。群生,兼人物言,而人之耳目口体,三元六府亦曰群生。此言道虽无形与声,而涵天盖地,群生莫不赖之也。
诠释:受持者,于人以物与己受之,而持於心也。万遍,受持不怠也。
诠释:身,受持者之身。光,金光。明,昭著。犹大学所谓德润身也。
诠释:三界,解见上。侍卫,尊其道也。
诠释:五帝,五方帝君,心肝脾肺肾也。司,司其职。迎者,彼来此受,如主之迎宾也。
诠释:万神,尊且多。盖人之全体而言。朝礼,同相集会也。盖胎凝於紫府,百体毕具,如万神朝礼於上帝也。
诠释:役使,听其命令,无不达也。雷霆,天之阳气足以威天下者,此言修道者一呼一吸莫非真阳之运动也。
诠释:鬼妖,背道之徒。丧胆,不敢肆也。人身亦有鬼妖,道气存则万缘俱息,不啻失其胆也。
诠释:精怪,木精土怪。亡形,失其真也。此指声色货利而言也,既入道则诸念不生,不啻亡其形也。
诠释:内,道体之内。霹雳,雷声。一震而山河震动,万物凛威,道之尊严亦犹是也。
诠释:雷神,动物。隐名,静象。此言道虽尊严本自宁静,即雷神亦为之摄伏也。
诠释:洞,空也。慧,灵也。交彻,互相萤而无微不照,无幽不烛也。
诠释:五炁,五行之气。腾腾,蔼然发露而其出不穷也。
诠释:速现,即时发见,犹云而时出之也。金光本不易见,今日速现则其得力於平时者深矣。
诠释:覆护,金光遍体也。真人,求道者自称。真人云者覆其真性,无愧於人之道也。
古人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
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修养,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风生水起好运来。
出言不慎,驷马难追,伤人伤己,运势必定越来越差。下面这十种糟糕的说话方式一定要戒掉。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墨子》中记载,墨子的学子禽问墨子:“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墨子告诉我们,话不在多,会说话的人总是在恰当的时机说出恰当的话。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不要轻率地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不要轻易向人许愿。轻易许愿,会丧失信用。
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胡侃乱说,往往后悔。清代山阴金先生言:“为人行事勿猖狂,祸福渊潜各自当。”猖狂还是谦下,这是直接关系着个人的祸福的。人展现在他人面前的无非言与行,言语又最直接,所以说话切忌狂言。狂则惹眼,狂则招恨,很容易惹来祸事。
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直话,要转个弯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顾及别人的自尊,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有余地。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不要泄露机密。事以密成,语以漏败。对于一些关系他人或组织秘密的事,切忌不可泄漏,这是操守和人品问题,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也不可说确定的话,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觉得轻浮或刻薄。
不说无礼中伤的话,不要恶语伤人。古语说,刀疮易没,恶语难消。恶言恶语给人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远甚于身体上的伤害。
矜就是自大、自以为是。老子言:“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的人抵消了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矜言之人,不是骄傲就是无知,无论哪种都既对自身成长不利,也会招致别人的厌恶。
明末清初申涵光所以说:“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说话,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矜自夸,是涵养不够的表现。
谗言就是背后说坏话,挑拨离间或者恶意诽谤、贬低和侮辱别人。谗言之人,皆是小人。东汉哲学家王充说:“谗言伤善,青蝇污白。”不要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背后说人坏话,会弄得天下都不太平。
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这时候说出来的话伤人伤己,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不能乱说,生气的时候说话是不经大脑的,所以,要三思而后行。
生气的时候,拿出一张白纸,随便写、随便画,把这个时候的想法、决定等全都写在纸上,想到什么写什么,事隔一天,拿出来看一下,如果这时候的想法和决定还是没改变,那么,就去做吧。如果,觉得那是气话,就折成纸飞机,把它放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善利万物”正如“道”无所不在。
在老子看来,“水”具备了得道之人应遵循的至高美德,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像水那样深沉,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像水那样看似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是柔弱的,柔弱得似乎有些逆来顺受。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然而,它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
水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一旦汇成洪流,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
《庄子》书中有一位游泳高手说自己的“蹈水”之道:“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他的游泳方法就是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自作主张。
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做事也是这样,一切顺其自然!
“水”是个象形文字。按照甲骨文字形,“水”字中间是水脉,两边像流水。“水”字的构成正好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中间水脉为主体,两边流水为附庸,流水对称地伴在水脉两侧,从而构成平衡的态势。
孔子说:“智者乐水。”又说:“智者乐。”
水给人智慧和愉悦,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智者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所以很快乐。
清凉柔美的“水”告诉我们处世的大智慧:
水盈科而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
孔子曾经对着河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
“饮水思源”要求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切莫忘本。“水至清则无鱼”启示我们做人的辩证法,严己宽人,处事圆融。
“君子之交淡如水”告诉我们如何交友。“高山流水”让我们相信人总可以遇到知己或知音,你永远不会孤独,只是知音难觅而已。
“滴水穿石”启示了我们事业成功的秘诀:只要有恒心,任何难关都可以攻破。
“一石激起千层水波”。水波在静水中缓缓向远处四周辐射散去,越远圈越大,激起水波的地方却又恢复平静,但是水波碰到远处的石壁,又产生了回波,一圈一圈地过来。
善念也如这水波一样,一个人有了善念,做了善事,别人就会受到影响,也产生善念,也做善事,最终大家都会有好的回报,就像散开的水波又产生回波,所以说:“心怀善念,佛在心中。”
佛家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劝诫一切迷途的人,脱离苦海,回到生的彼岸。
有人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佛祖回答:“将它放回大海里。”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让人永垂不朽。
因缘如水,风烟空净。世间因缘不可思议,不必刻意寻,不必刻意求,不要刻意避,不要刻意离,生命中的一切,源于自然地流淌与交汇,那一点点暗来的风生水起。
缘来缘去缘如水。人生没有苦乐,一切皆随缘与适意。
最近在看一本小说,清朝的无垢道人所著《八仙成道传》,又名八仙全传,讲述八仙成道的种种机缘与过程。其中点出了很多修道的要旨。
诸如:“道成则万法皆成”、“至于根本之学,还在明见心性,屏欲绝缘”、“心一动就与修道有碍”等等金玉良言。
与师父谈到这本书的感想时,师父说:“修炼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不容易,时时刻刻做到更不容易啊”。古人修道尚且障碍重重,今时世上魔障重重,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修道之路更显艰难。师父对于修道难,又补充了一句:“难也难,容易也容易啊”。
想来,师父的意思还是以前蜀鄙二僧的故事,天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道在无为亦有为。且看自古得道之人,哪个不是心志坚定,苦尽甘来,勤勉修行以成大道。
关于八仙成道的故事,有关孝道、敬师、为人处事、立志、因果、修真等等很多地方,与师父平时开示的内容,竟丝丝入扣,异曲同工。我于有感之处,摘录几段经典文字与诸位同修分享。
书中且说老子骑牛函谷关,尹喜恭恭敬敬的出关迎接老子,老子见他好道,就传授大道给他。尹喜高兴的不得了,赶忙把老子迎入关内。让老子坐在房间里最尊贵的位置上,重新拜了又拜。
老子感叹道:“我入世五百年,未见向道之忱如你者。今以大道授你,好自修持,前程不可量!”
于是从袖子里拿出所著的《道德经》五千言,交给了尹喜,吩咐道:“修丹炼气,自有法门,至于根本之学,还在明见心性,屏欲绝缘。此神仙立命之源,俱见此经。你莫轻忽视之,反致愆尤。”尹喜磕了九个头受命。
老子又说:“我不能久于此间,不日便当去昆仑山上,修视洞府。”
尹喜道:“才见慈容,焉忍送别!”
老子道:“修道人,首戒情字,你能修真,即如在我身边一般,何必时时相见!”
尹喜又说:“愿弃家相从,赴汤蹈火都所不避!”
老子道:“我游于天地之表,不如寻常之人有一定地方。舍乎冥冥之间,不如凡人之栖宿安身。出入于四维,往来于八极,冥冥茫茫无涯无际。你受道日浅,未能通神,安能以血肉之躯追随左右呢?”
老子云:“修道人首戒情字”此情乃是世间俗情。诸君请注意:所谓“戒”字,并非要人完全无情,而是控制俗情,看开俗情。仍是不离“道在有无之间”的宗旨。
又云:“至于根本之学,还在明见心性,屏欲绝缘”。也是要修道之人,重道情,而轻俗情,到一定的程度,仍需明见心性,屏欲绝缘。
文中尹喜第一见老子,就得老子授以大道,他感激涕零:“才见慈容,焉忍送别!愿弃家相从,赴汤蹈火”而老子则以一瓢冷水浇过去:修道人首戒情字,要求尹喜耐心学道,好自修持,不要只顾念师徒之情,日夜相守。“你能修真,即如在我身边一般,何必时时相见”。
我看到此处,便想到师父当初对我们所说:最好的供养,莫过于法供,好好修炼,就是对师父最大的供养,而非时时来看师父,过年过节打红包。 法不修,心不诚,即使天天相伴师父左右,年年供奉大量金钱,也未必落到实处。
更有顽愚者,把师父当成保姆,有事没事叨扰师父,看似亲近师父,实则是对师父不恭敬。而有些人埋头修炼,一年到头也不跟师父就练功的事宜请教一下,这也是对师、对法的不恭敬。
敬师之道在于心诚、内心与行为端正中恭敬,做到与师父能以心换心,而不在于形式上的诸多考究。师父也经常跟我们说不要送东西来,关键是自己好好练功,告诫我们要轻俗情,重道情。道情就重在能以心换心,勤修道法,多行善事。
余以为,对于同修之师兄弟,同样如此,更要看重道情,莫以俗情相交,更不可用俗世中那一套虚与委蛇,世故圆滑的手段来与同修手足相处。同门之间应赤诚相待,谦恭谨慎,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书中的另外一段故事。
“铁拐先生说到这里,那几位听讲的女仙,不觉相向叹息道:“天下最勘不透的,正是这一个情字关啊!可怜可怜。”
钟离权究竟年幼,不知世情,听了这话,忽然嗤的一声笑将起来,说:“两位究是女子心地,生得比我辈仁慈。当心罢,师尊才说嫦娥发了慈心,虽没说到结局如何,却料定她因此一念,还得下凡走走。也许这就是孟姜女的前生,也未可知。
你俩既如此慈悲,将来万一有人向你们说些亲亲爱爱的话,只怕也会怜疼人家的苦心痴情,动些什么凡念。那时师尊可帮不了你俩的忙啊!”
此言一出,唬得张果、费长房咋舌不语,气得仙姑、通慧哼的一声冷笑,一霎时粉面呈红,怒不可遏。
铁拐先生忙喝道:“小孩子既不懂事,怎敢胡乱评论人家。尤其是对于妇人面上,说话更要谨慎。似你方才这等话,简直是轻薄无赖。对别人尚且不可,何况对于自己的同门师兄弟辈。
这等口过,论人事当折寿算;论仙律也应减功行。这都是你自取咎自吃亏,与人何干?下次再不小心,我也不敢和你相见了。”一席话,说得钟离权汗流浃背,伏地不起。”
同门之辈,说话要相当注意,不可造次,尤其不可对女性同门出言轻薄,或妄论同门是非,如此等等,于俗情中都不可原谅,更何况修行之辈?其所造之业,日后将一一承受,苦不堪言,日后悔恨之前逞一时口快,不如从今日起,时时反省,恭行慎言。同门手足之间,若有不当之处,可良言相劝,动之以道情,晓之以道理,念及同门之谊,同修共进。
故事中,一时之戏语,伤及同门,铁拐李怒斥之后,钟离权汗流浃背,伏地不起。仙人都如此忌惮,我辈更当慎之又慎。
“ 铁拐先生再运妙手,魂游海府,向水晶宫中借来一排五六间的琉璃屋。每间挂明珠一粒,光逾白昼。另外又有祛暑、避寒两珠,交与夫人手里。夫人以牢狱之身,忽得如此考究的屋宇,觉得比原来的庙屋还好得百倍,心中已是十分欢喜。
随后又由各仙致送室中应用什物器皿,弄得完完全全,简直不像仙府,好似世上富贵人家的光景。夫人倒笑了一笑道:‘承众位如此相待,大恩不敢言谢。但久居此间,舒适过甚,转恐将来脱罪之后,依恋不舍耳。’几句话,说得众仙大笑。
铁拐先生点头道:‘修道人自应把一切悲欢看破,方不为俗情所拘。如今还有两事对夫人说明。一桩是我辈议定,不管夫人几时出山,我们这十余位中,每隔一年,必派一位来此,传授夫人一点道法。夫人身在地底,反可一心用功。将来脱灾之后,即可致身天国,替天家多办几件大事。这是最最要紧的。’夫人听了,越发感入骨髓,叩首有声。”
此处说的是铁拐李解救压在泰山之下的元真夫人(劈山救母的故事),却也不是直接将其救出,而是遵循前事之因果,于泰山下造就一个好的修炼场所,并邀众仙每年授夫人道法。元真夫人见洞府安排得极其考究,笑言怕自己“转恐将来脱罪之后,依恋不舍耳”。铁拐李很是赞许,指出:修道人要看破一切悲欢,方不为俗情所拘。希望元真夫人好生修行,将来脱灾成就。
对于我初修凡人来说,虽无古仙之根骨,且修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很多人都障碍重重。越是障碍多,越能磨练修道的意志。我等俗人更要能看淡悲欢离合之事,不为俗情所羁绊,方能在修行路上有所作为。
观此三个故事,深感修心之难。我辈于末法时代,能有缘得遇真师,学得道法,走上修行之路,实属不易,这一路走来,多少考验,多少磨难,我等要把俗情道情勘辩分明,重道情,轻俗情。于日常生活,该有的俗情礼节,不可偏废。而修道学法之时,与师父、同门相处之日,当以道情为重,多反省,忏悔,查己过,正己身,则道不远矣。
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参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