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大有客是腾讯大学的一档直播栏目,曾邀请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大数据时代最权威的新科技企业分析家吴军、阅文集团CEO吴文辉、W上海广告公司创始人李三水等社会各领域专家名师,做客鹅厂分享他们的专业洞见。
本期腾大有客嘉宾是何夕老师,科幻小说作家。
他,与《三体》作者刘慈欣,王晋康共同被称为中国科幻界三驾马车。他,曾15次斩获中国科幻小说界最高荣誉“银河奖”。他,被《穿越2012:中国科幻名家评传》评为“中国言情科幻第一人”!那么何夕老师带来了什么重磅观点呢?就让小腾老师带你一起回顾解读何夕老师的分享——《现实笼罩下的科学与幻想》。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5分钟
你也可以直接点击上方按钮观看视频
何夕老师把我们生存的地球比喻为一个大住宅区,每个国家都是地球小区的一栋房子。GDP数据表明中国现在是一幢豪宅,但这幢漂亮的豪宅里住着的不是普通家庭的三个人或是五个人,而是一大群人,每天上洗手间都需要排队。
而人类现在已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一是指目标宏大而终极,二是指合作规模及耗费资源巨大。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科学实际上是一种奢侈品。在改善民生和探索科学世界之间,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吗?
在大科学时代,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常常提及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原因之外,另一原因是资源分配比较功利性和强目的性。比如同样的资源和投入,是买钢琴,还是扩建洗手间?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限制了我们的创新角度和思维。
在科研方面目的性太强不好吗?
何夕老师在《天年》里假想了一个机构“熊猫能源研究所”。实际上 ,2013年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当地动物园里仅有的两只熊猫,熊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种,它绝大部份食物是竹子,但生物学上熊猫却归属于食肉目,保留着食肉动物的消化道,远远短于其它食草动物,这意味着熊猫体内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效率很高。循着这条思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极其高效的植物纤维分解细菌群落,这组细菌的发现对人类利用新能源意义很大。
中国是熊猫的故乡,有全世界最多的熊猫,有举世最好的熊猫研究条件,我们的专家们也研究出了许多成果,而主要的成果就是:让熊猫喜欢繁殖多生幼崽。
所以,科学的进步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所谓的投入及条件,更在于能否找到创新的角度和维度。
如果教育和科研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我们很可能会和重大的科技发现失之交臂。一些看似空洞的重大而终极的问题可能才是解决“群租豪宅”困境的途径。
何夕老师的小说《田园》中提到一个观点:世界上其实有两种科技。一种是有用科技,能迅速地为发明者和拥有者带来巨大财富,现在世界上许多高科技公司是这方面的代表。一种是“无用科技”,因为它的产品在商业上不能够赚钱,比如可控核聚变,一旦成功能源将变得不值钱,但却能促进人类的重大飞跃。
面对看似空洞,却重大而终极的问题,有用科技反而“更无力”。
比如“解决人类贫穷”这一问题,现在我们看到每天都有各种新的科技问世,新兴科技产业增长巨大,显得一片繁荣,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4%。这么小的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世界成为了近似于“零和博弈”的角斗场!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超过2.4%,就一定有地方更低或者为负,才会平均得到这个数,这样的模式我们能持续多久?
曾经有一个说法,如果全人类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那么至少需要20个地球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但目前的模式可以创造更高一些的经济效率,可以创造一批亿万富翁,却没有可能创造出20个地球来让所有穷人过上现在富人那样的生活。
这就需要上文提到的“无用科技”。可控核聚变和超大对撞机其实就是大科学的典型代表,只有类似于可控核聚变这种基础而终极的科技突破才能完成那个不可能的任务:打破零和博弈怪圈,创造出20个地球的资源,彻底消灭世界上的贫穷。
何夕老师在小说《天年》中提到一个“天年”的概念——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存在时限。已经有科学家预言过人类灭亡的十种可能。那么这些问题需要怎么解决?
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和基因工程的进步,人类个体的长生不老几乎是种必然,最乐观的估计给出的时间表说到2045年就能实现。但是,不衰老不等于不死亡,因为还有车祸等各种意外会发生。物种的天年依然存在着,地球绝大多数物种的存续期一般为三百万至五百万年,人类其实已经达到了这个时限。
从细菌到人类,这条路走了38亿年。人类成为能思考自身及宇宙的智能物种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而现在,我们的文明却是一个没有任何备份之地的“孤本”,难道我们历尽艰辛就是为了和其它所有物种一样,等待天年来收割吗?
何夕老师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呼吁大家放大科学的眼光,关注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关心人类的未来。追求成功追求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人们在关注和解决眼前现实问题的同时,对于科学技术的目的、对于人类使命、对于宇宙中诞生生命和智能的意义等等,始终在心中能保存着终极而伟大的梦想,那么人类的未来将更有希望!
一位成功的中国商人曾经勉励创业的年青人说要学会“定一个小目标”。人类祖先七万年前最后一次走出非洲,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我们的目标理当比祖先远大一些吧。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目标是:人类要活一天年!
以上就是何夕老师在本期腾大有客分享的观点,同学们看完有没有觉得我们对人类未来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小腾老师感觉思维被打开了很多,可能今后除了关注眼前的最新科技,还会再多思考更长远的未来。
那么这期腾大有客的干货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啦!
分享结束后,现场的同学们纷纷意犹未尽,抓住何夕老师开始穷追猛问,其中许多问题还真挺接近“终极问题”的。何夕老师的对答如流也给小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选了其中一些分享给大家,一起来感受下科幻作家的脑洞吧!
*以下QA中何夕老师的回答内容,为小腾老师摘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会有所删减和调整
1) Q:外星人存在么?
何夕老师:外星生命一定存在,但是智慧生命(如外星人)是否存在还不确定,个人是否定态度。
2) Q:机器人会不会统治人类?
何夕老师:我们担忧的是强人工智能,但强人工智能目前技术还都还达不到。硅晶生命如果能达到人类的水平,就像我们等火车,你觉得时间很漫长,但真正到你面前就是那么一瞬间,来不及反应,然后极快速超越。强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也是如此,一瞬间到达然后快速超越人类。但人类可能就是一个阶梯,使命就是创造出更智慧的东西,人类可能就是它们的向导,最终被它们超越抛弃。不过这是一个假想,但乐观地想,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用和亲等方式达到和谐不替代,除了灰暗,还可以共存共生。
3) Q:对人类进化的最终形态,是怎样的判断?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会不会有些机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何夕老师:如果追溯到100万年前,看到我们的祖先会以为是妖怪。人今后发生变化会是很正常的情况,有基因编辑的学者表明我们的基因可以删除一些有害的东西或增加有益的东西。那么去除或添加什么,这个裁决,谁来决定?技术上其实已经或很快成熟了,但是谁知道做的这个事对不对?人进化是因为突变,突变保留了在应对变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如果人类对突变能进行控制和修剪,可能打破了进化规则,这个后果是我们能承受的吗?可能还要掂量一下。
掌握最新互联网及腾讯学习资讯
腾讯大学公众号是腾讯大学的移动学习平台,
为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腾讯最佳学习实践、
最IN互联网资讯、热门业务动态、互联网必备生活指南。
微网站入口:关注腾讯大学——点击左方tab“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