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这部作品和刘慈欣这个名字因此而在中国大热,《三体》自此成为了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之作。
2017年,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再次获得了美国科幻最高殊荣之一“雨果奖”的入围提名,与此同时,本届雨果奖竞争激烈,但是《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表示比较喜欢《三体》这部作品,但对于之前媒体报道的乔治•R.R.马丁表示《三体》很有希望获得“雨果奖”的说法,刘慈欣认为是媒体报道有误。“雨果奖”的结果将于8月下旬揭晓,对于国内的科幻迷来说,依然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体》系列作品划分在硬科幻一类中。对于科幻和硬科幻我们可以了解这么两点:【科幻science fiction】就是科学小说,指的是在尊重其写作年代的科学事实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的小说。后从小说被扩展为涵盖其他领域(比如电影)的文艺形式。【硬科幻】除了尊重科学事实和结论使它成为【科幻】之外,还比较乐于解读科学原理,故事内容多围绕科学新发现和科技新发展展开,而不是太注重【人物演绎故事】。
2016年8月21日,《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北京折叠》以及它的作者郝景芳对大众来说,都不算是熟悉的名字,在这一次得奖之后,中国科幻再次迎来了一个关注的小高峰,《北京折叠》作为一个并未展开太多的故事,到底讲述了一些什么呢?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在2012年年底完成的,初稿只用3天时间就写完了,最初发表于清华大学学生论坛水木社区的科幻版上。谈到《北京折叠》,郝景芳曾透露,创作的契机就是生活所见。她曾经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城乡接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饭馆和大市场。
郝景芳想,“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然后再几个小时后又进入另一个世界。我会觉得北京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在一起,就进行了更夸张的衍伸。”她说,无论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
因此,这篇中短篇小说其实是做了一个“反映现实”的镜子,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中国,对于资源,时间,生存空间的占领和分配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而这部作品,透过科幻和未来的外衣,把这一个严峻的或者说令大众关注的现实展现出来,这应该是《北京折叠》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这部作品篇幅虽短,但其中提到的阶级划分,资源分配等等问题,相信能投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这只是在庞大现实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中国科幻很早起步,而我们其实对于早期的作品也许并不陌生,关于中国科幻,这些事情你可以了解:
1、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2、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
3、倪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创作大量科幻小说,多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蓝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读者欢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电影及电视剧集。
4、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欣、王晋康、唐风、姚海军、钱莉芳、罗隆翔、何夕等人。
5、华语科幻作品含金量最高奖项: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如果有想对中国科幻作品有更多的了解阅读,不妨在往届的星云奖获奖作品中挑选作品来阅读。
来源:新华网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