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小说> 【专辑】(907期)

【专辑】(907期)

2020-07-24 13:04:49


,是大乘的重要经典。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的哲学基础,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功德利益

编辑

一: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三: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五: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七: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十: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十二: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十五: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就会得到,最圆满福德的功德利益。




经题解释

1.特点:①坚常:不易破坏;不易转化。②明净:映光闪色;纯洁不染。③快利:破坏一切;不被摧坏。

2.种类:①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②世间金刚石之类,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般若经中,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

【何者般若】以修慧次第说,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思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

1.实相般若:①实相指诸法如实相,是离一切相而无可取著的。 空寂相和缘起相无不如实,但非凡愚的乱相妄识所得。故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实相不可说是空是有,又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故可以文字的空有来表示。 从“寄言离执”而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因落入能所二边,实相或被执为般若所证,或被执为绝待真心。

2.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世间凡夫的智慧偏於事相且有杂染,并非般若;外道的邪智邪慧也不是般若;二乘无我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却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

3.文字般若:①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佛世是以音声作文字的。凡能表显意义的,如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是文字相。虽文字不即是实义,但因文字能入实义。

【何名般若】①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都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  般若本是世间名词,指智慧而言。正觉现证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众。虽称为般若却不完备,《智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般若何用】①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迷悟的根源,故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导万行以入智海,是大乘般若的不共妙用。

【般若属谁】①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於三乘。约文字般若说,佛说般若是为了教化菩萨,不过也密化二乘所以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

1.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度),不是已经到,而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称波罗蜜。

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波罗蜜唯是般若,其他皆假名波罗蜜。如布施无空慧策导即不成为波罗蜜。

2.事究竟: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才名波罗蜜。声闻三无漏学能到涅槃岸,但不名波罗蜜。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後人以有价值的典籍为经。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的发展中重要起来的。《》说“无相”而没有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并举菩萨与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如来的体认:《》重在大菩萨行,更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的传统以舍利塔象征佛,以供养舍利塔示为对佛的信敬怀念。从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宁可取《般若经》而不取舍利塔。《》却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以经典与佛塔一样,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一流(与法华经相同)。《》这种特性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思想要义(行)


发趣义(所依)

【发趣之金刚不坏】发趣即发心无上乘,此发心并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发心即成等觉,而成等觉也不外此发心。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所依托的,大菩萨行所依止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以后来唯识一系所说,《》的所以得名,是在示明这种义理的。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发趣之大乘不共】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这是异於二乘的无上菩提心。无上是广大意乐,如《》说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但这是非实的一切众生,所以又说无众生得度,对此观行唯识一系的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为有情在世原不是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的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发趣之无住胜进】金刚不坏即谓无众生入涅槃,发此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所以不住发心为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着提出“愿”、“欲”二字。“欲”的所发在内而非在外,此欲不仅是一心之动,而必於所欲思惟抉择,这是“愿”。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三假义(范围)

【慧学所见的三假】般若经》以《须菩提》最重要,如舍利弗问般若当於何处求,佛说当於《须菩提品》中求。该品所重即是三假,《》是该品精华,其根本也在三假。三假罗什译为法、受、名,即由极微积聚所成之物为法,是法假;由种种法如五蕴成人,即受用假;由受假积聚所成军,是名假,乃假中假。玄奘译为法、名、方便。如须菩提与佛问答时,说不见菩萨(法)亦不见菩萨名(名)。但佛令须菩提说法,须菩提还是有所说,而此所说即方便说。所以二人所译的三假相通。

【二谛所依的三假】般若范围原在二谛,二谛所依即是三假。世间的所论识乃至人事言说,克实而说为法名二假。但法名原本是假立,世人颠倒而执有法名之实,若知实相则为第一义谛。所说的第一义谛并非如名有实,非指事(事的本质),更非毫无所依,但不如常人所执。第一义谛应随顺世俗而说,依此所安立的俗谛是所表的第一义,般若行即以此为范围。比如《须菩提般若》开言即说我不见有法与名者。这里所说的第一义是三假所安立的、言说所施设的,真第一义不可施设。

【本经所立的三假】《》处处表示,如来是不应以胜相而观的,如来所说胜相即非胜相。又说法非法者,即不如常法所执的法与名。是名此法者,乃是方便安立。般若行如果不立此范围,便无下脚处,如鸟飞空鱼游水。如果进而求其所据何事,《》则说皆是无为所显。《阿含》也在示果位时,而说一切圣果是无为法所显;真如如来大乘,以果而说一切法如,无有变异,所以《》说一切圣贤是无为所显。此三假作为般若行的范围,而为无着世亲学所据。


无住义(性质)

【於何无住】般若行是不住於种种想,有情生心动念所不离的想,有名言和意言二种,其内容无非名法二假。常人和外道都以此为常为我;般若无住行皆所对治,这是《》处处离想的意义。想统述为人法各四共八种:人四是我、有情、受者、补特伽罗,由暂时我至於相续补特伽罗;法四是即、非、有、无。不住此想是所谓的空义,这是所以《》并不出现空字。据瑜伽大乘一系的解读,吕澂认为想旧来被误解为无心之相,别为发明的不住相(无相),其实是不住想(无想)。

【云何无住】众生无一念离想,难以证得无住。然而能知则是无住的发端,不知即堕於戏论。知是能随顺教授(闻)及作意思维(思)。在戏论氛围中能知此想,时时作意思惟,通达此想的无有实在(闻)。但般若行重要和繁难的在於作意(思)。因刹那心缘之多,一念起而难以相续,故对此想的作意思惟必须念念行之,对想的作意亦复若是。无着假四十四种作意功能圆满菩萨行,这都是寂因作意,为涅槃成就之因。所谓云何无住者,即此无倒作意耳。

【无住次第】泛说为定心和散心。《》问发趣菩萨修行伏心,其修行即先於定心说不住想;其伏心即於散心亦令不出范围。而通於二心的,是如来所说的发心,即灭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得度的不住想。於定心和散心作意思惟无众生想,产生何事可作的疑问;这说是於名言知其念念为想而不堕戏论,能念念为用,贯彻发心至成佛的胜进勤行,都无所住。无着解说《》为地前、入地、地上三阶共十八住。初发心即无所住而生心,再是布施等六度四摄的无住行,最后是无住涅槃


光明佛坛【gmfotan】

已有40余万关注读者,是免费的公益佛学、修行、传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学平台。让您天天亲近佛菩萨,学习善知识,积累福报,让生命充满慈悲与智慧!请搜索本平台总目录,也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检索。

以下是近期读者阅读或转发最多文章:

【906】清明养生到位,一年不生病!

【905】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断食经验

【904】梦参长老:佛弟子如何过清明

【903】过目增福:八十八佛

【901】图说男女观音:流变的形象 不变的庄严

【900】普贤菩萨的故事传说

【899】恭迎普贤菩萨圣诞日,图文详解普贤菩萨

【898】观音菩萨圣诞日:读懂观音美图,离苦得乐解脱

【897】恭迎观音菩萨圣诞,赞美四十观音像

【896】济群法师:反对纵欲 并不提倡一味禁欲

【895】美图:不空罥索观音

【894】【涅槃纪念日】过目增福:历代流传的涅槃图

【893】明天涅槃纪念日,感恩的教诲

【892】弘一法师:学佛的简易入门修持方法

【891】大悲咒 (美图+视频)

【890】麦积山:众佛之国

【889】中国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大地震还阳者看到地下宫殿听到生死簿

:修行需“性命双修”达圆满

【887】恭迎佛祖出家日,听听明贤法师讲释尊

- 愿众生都能悟道解脱

【885】党员干部学佛应无障碍

【884】电影完整版:《玄奘大师》

【883】圣严法师与李连杰(图+视频)

【882】星云大师:人生二十最

【881】今天龙抬头:人间开创人太虚大师圆寂纪念日

【880】图说佛画

【879】,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878】佛说人生三大难:人身,真法,中

【877】星云大师:长相年轻-是因为心地善良

【876】史上最神奇的一句话

【875】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874】观音菩萨八十四相图

【873】超萌卡通佛像

【872】漫画:《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871】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

【870】纪念明末佛学天才蕅益大师圆寂日,重温:想成佛的三大要素

【869】爱因斯坦临终惊天遗言:宇宙中一切物质都不存在,唯有精神永恒!

【868】学佛持戒为本

【867】精美21度母

【866】精彩:《普门品释义图文》

【865】放生的人可消除大灾劫

【864】学佛必看大型纪录片:《从当下出发》(全集)

【863】一对年轻医生的素食理念

【862】死后如何把自己的财富带走

【861】美国科学家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

【860】最好听的歌曲

【859】虚云老和尚珍贵书法

【858】今天帝释天圣诞

【857】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佛法

【856】引力波揭宇宙谜团,预言者谈

【855】今天恭迎定光佛(燃灯古佛)圣诞

【854】初五迎财神,细数民间秘诀

【853】图说:主要 | 古之美

【852】藏地终生闭关的修行人

【851】海涛法师:虔诚念《地藏经》时,天上的神会给你磕头

【850】欢喜弥勒圣诞,

【849】明天大年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848】星云大师:对神通的看法

【847】祈愿的力量:身,心,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