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一句话五个字,这五个字可能是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等,形成不同的句式。
在颔联和颈联中,出了平仄的相对,还要注意词性与结构的相对。
昨天说到,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将五言句式分为两大类,简单句和复杂句。其中简单句有29个大类。
老街按照结构特点,将29类合并为八类。第一种就是今天要说的四一结构的五言句。
旧国云山是一个词组:旧国的云山,旧是国的修饰语,国是旧国的中心语。而旧国又是云山的修饰语,云山是中心语。所以旧国是:FN,云 云山是并列关系所以是:NN。同样,新年风景也是FNNN-V。
通过王力先生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句法的讲究,一个词语,加上了一层加一层的修饰。
非平行语,就是指修饰语+中心语的组合。根据修饰语的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这种句式和第一例的区别在于第三四(云山)字,残僧是偏正词,残是僧的修饰语,僧是中心语,所以残僧表示为:FN。
野寺,是残僧的修饰语,所以野寺是FN。
这种细微之处,对仗的时候就要注意了,FN对FN,NN对NN, 比较工整,FN对NN,就不太工整了。
例如下联的山园,是NN,山上或者山中的园。对仗野(荒凉的意思)寺FN,就不算太工整了。
王力还举例了:郧国稻苗秀,是另一种句式,BNNN-F,B,表示专用名词。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郧、楚,都是专用名词,用B表示。稻、菰也是名词,但是这两个词在这里都是修饰语,稻子的苗,菰粱的米,所以用NN表示,和“山园”一样。
B,用在第三个字,例如杜甫《登兖州城楼》的颔联:
看看王维的另一首五律,《使至塞上》:
这也是对仗的细微之处。好的对仗未必百分百工整,反而是宽对居多。
修饰语中,有一种古诗常见的就是颜色,用C表示。
独过浔阳去,潮归人不归。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绿、赤,都是颜色C,行、住都是动词V。少、稀,都是形容词F。林、客、壁、人,都是名词N。
可见,这首诗的颈联是非常工整的对仗。
数目字,也是诗词中常见的词语,用Q表示。
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九、万,都是数字,用Q表示,所以这两句句式为:QNFN—F。
第三个字有所不同的,例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秦、蜀,是专名B,所以这两句句式为:QNBN—F。
四一结构的句式不算太多。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根据词性特点做出了细分。这种分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上下联对仗的特点。
修饰语可以是名词,可以是数字,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专有词,可以是颜色等。中心语也可以是平行的并列词,也可以是偏正词。
多样化的组合,令古诗的句法多变,是我们作诗应该注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