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于香港电影公众号(hkmovie)。
上个世纪的香港,有这么四个风流才俊堪称香港之宝:
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
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均为好友,也是腹中饱有文学之辈,因而合称香港四大才子。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段标记,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
在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希望我们的脑际随时可以想起:
写武侠的金庸与写词曲的霑叔、写科幻的倪匡和写美食的蔡澜。
其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黄霑早已作古,如今75岁的蔡澜仍活跃着,93岁的金庸和82岁的倪匡已鲜少露面。
而今天我们想谈的人物,正是过着半隐退生活的
——倪匡。
1935年生于上海的倪匡,在1951年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闪安岭。
在内蒙古时因破坏公共交通设施(在一次风雪中运煤途上,,接受隔离调查。
1957年,倪匡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叛逃偷渡至澳门再逃进英控香港。
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后来的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关于倪匡逃到香港的那段经历,有不同说法。
一是像百度和维基那样讲,出事了,靠伪造公章、证件等逃到香港,还说游水到香港(一般是把干净衣服和鞋子用塑料袋或者防水的东西包裹好,因为上岸就要赶紧换衣服,港警看到浑身湿漉漉的就知道你是偷渡过来的,会马上遣返的),也就是自己一边游泳一边还得托着衣服。
另一种是倪匡先是骑马,然后坐火车,结果火车坐错,成了往南的。
后来去鞍山找他哥哥,再坐船南下到上海。到了上海之后,他先是住在舅公家里,有次从报纸上看到能帮人定居香港(偷渡)的广告,花了450元(找亲友凑的,相当于现在4万吧)。
与网上流传的不同,倪匡一路上被安排的很好,没有“吃老鼠”、“吃棉花”什么的,坐火车去广东,在去澳门,由澳门偷渡去香港,到了香港,连身份证都给他办好了。
倪匡与儿媳
(以下为08年倪匡本人自述从内地偷渡到香港过程)
:您是在1957年7月份的时候到的香港是吗
倪匡:对刚好50年
许:刚好50年多值得纪念啊
倪:真是啊真那么快
许:香港回归十周年那这个7月份又是您来到香港50周年有没有特别的纪念
倪:没有我觉得这个纪念是一种形式我自己感慨一下就可以了
许:现在还记得50年前到香港刚刚踏上香港土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倪:记得下一场大雨那雨下得惊天动地几号不记得了大概总是十几号的样子凌晨那是我偷渡来的那艘小船
许:偷渡是在船的什么地方啊
倪:上面是菜篓子 下面是甲板 甲板下面有很狭窄的空间 我们十多个人都挤在那空间里面
许:在上岸之前想像 在这一路漂泊当中 想像香港是什么样子
倪:我没有 完全不知道 完全没有接触过嘛
许:那为什么会选择香港呢
倪:因为香港我那时候 从所谓革命队伍里面跑出来 普天下之大 除了香港没地方可以去了没得选了 中国唯一的一个地方 可以来的一个地方了嘛
这段经历在他生命中,绝对是一段传奇。
1957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1958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倪匡的武侠小说,看过的人相对少(这也跟当年大陆出版社跟风的问题有关),最熟悉的应该是《六指琴魔》,也是他的代表作,讲述了原为武林小角色又行事不正的“六指琴魔”练成八龙天音后祸害武林以及被歼灭的故事。
《六指琴魔》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早追溯到陈品烈1965年的电影,最近的是2004年吴奇隆宁静主演的33集电视剧,观众熟悉的版本应该是林青霞主演的电影,倪匡的老友黄霑携同弟子雷颂德还为电影作了主题曲。
《六指琴魔》
1959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他有个妹妹叫倪亦舒,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香港作家亦舒。
倪匡曾撰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说的是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
倪匡曾代金庸写过一段时间的《天龙八部》,结果是把阿紫的眼睛写瞎了,原因是不喜欢这个人物,这件事曾让金庸头痛(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可见两人之间的交情。
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就是倪
匡,之后两人有了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说起张彻,倪匡笑说两人是吵架认识的,那时倪匡刚来香港,给《真报》写影评。
结果张彻就说《真报》影评完全不通,两人就打笔战,倪匡说:“他说我不懂电影不会写影评,我说我不懂电影可是我看电影,就这样成朋友了。”
倪匡自《独臂刀》后,写了将近35个剧本,包括《刺马》、《血滴子》、《少林三十六房》、《义胆群英》等,据说他写作速度每小时可写3000字,而且从不涂改、从不回看,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
倪匡与古龙相识于1976年,秉性相投的他们结为莫逆之交,古龙去世时才48岁,倪匡一直深感可惜,他曾说自己一生当中写过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 “只有三百来字,很多人看了之后,争着要我为他们写讣文。”
倪匡未成名前曾为古龙做过枪手。
他还曾经向蔡澜等朋友描述过古龙死后的怪事:“古龙那么爱喝酒,我就买了48瓶XO给古龙陪葬,塞进棺材里。他家人替他穿了件寿衣,古龙生前最不喜欢中国服装的,还替他脸上盖了块布,我们说古龙那么爱喝酒,不如就陪他喝吧,结果把那几十瓶酒都开了,每瓶喝它几口,忽然...古龙从嘴里喷出了几口很大口的鲜血来!人死了那么久,摆在灵堂也有好几天,怎么会喷出鲜血来?
这明明是还没有死嘛,我们赶快用纸替他擦口,不知道浸湿了多少张纸,三毛和我都说他还活着,殡仪馆的人一定要把棺材盖盖上,他们怕是尸变。我一直抱着棺材,弄得一身涂在棺材上的桐油。结果殡仪馆叫医生来,医生也证明是死了,殡仪馆的人好歹地把棺木盖上。”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传闻倪匡曾在东北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己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
金庸曾赞倪匡说:“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从1963年首篇《钻石花》起至2004年《只限老友》,卫斯理这个系列一共诞生145本;其中《蓝血人》一书于2000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成为倪匡的科幻小说代表著作。
2001年一个专为中文科幻小说而设立的倪匡科幻奖,由国立交通大学、。本奖宗旨为表彰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倪匡之终生成就,提倡中文科幻小说创作与欣赏。
提到卫斯理系列,不能不提及原振侠传奇。
“原振侠的故事,从一九八一年脱稿的第一本《天人》,到最后一本《天皇巨星》,创作时间恰好是整整十年。在原振侠最后一个故事的后记中,曾经写道:很想在后记中,替原振侠这个古怪而俊俏的医生,作一个简单的结论,但发觉没有可能,因为他太复杂了,无法作 ‘简介’。
要明白他是怎样的人,只有通过他的传奇去了解──从《天人》到《天皇巨星》,原振侠的传奇故事,一共有三十二个。原振侠精采的‘一生’,众多奇诡莫名的遭遇,千丝万缕的情孽纠缠,无数异于常人的经历,如果不是一本本看下去,实在连作者也无法三言两语交代清楚。”
都说卫斯理系列是倪匡最得意的作品,但从他为原振侠写总序这种方式上,读者能一窥倪匡当初的喜好。原振侠传奇最后修订成为一本电子书,以光盘形式发行了全集。
除了这两大系列外,倪匡还有亚洲之鹰系列、年轻人系列、木兰花系列、非人协会系列、浪子高达系列(此系列的版权被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买走,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并非原著)、神探高斯系列、侠盗影子系列、神秘武器系列及一些中短篇小说,可以讲是香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
既然金庸许多作品都被搬上大小银屏,那么倪匡的这么多系列故事不可能不被片商看中,但倪匡的小说不同于经常被港剧改编拍摄的金庸小说,除了一为过去式的历史武侠,二为未来科学想像力不同外,其中不同在于金庸小说为直线性发展,其主要人物的关系是时间脉络可循的,而倪匡小说中的人物却是点线面扩展式的关系发展,比如我们知道的知名角色卫斯理、原振侠等。
最著名的仍然要算卫斯理了,因为卫斯理的故事曾被改编多部电影电视剧,许冠杰、李子雄、钱嘉乐都曾饰演过卫斯理一角,而卫斯理的故事几乎都与外星人有关,原振侠的事件又是与科学生化变异有关。
但在倪匡小说中,卫斯理、原振侠都是彼此认识且有相当深厚的友谊,在原振侠系列中,他称卫斯理为“那位先生”,而且万一“那位先生”不在,他是可以帮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在最后一本原振侠小说里,几乎由卫斯理在口述原振侠的经历,所以倪匡小说中的人物都被视为一个家族,彼此有过去事件和关系。
虽然卫斯理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了银屏,可惜始终未有精品出现,像《卫斯理传奇》 、《卫斯理之老猫》 、《卫斯理之霸王卸甲》、《卫斯理之蓝血人》这几部在豆瓣上评分都没超过6.5。
而卫斯理的电视剧,如1998年《卫斯理传奇》(新加坡)、2003年《卫斯理》(TVB)及同年的《少年卫斯理》(大陆版),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不高;曾经看过被誉于最接近原著的陶大宇版《卫斯理传奇》(1998年),由《影子》、《天书》、《轮回》、《神仙》、《大厦》、和《愿望之神》六个系列故事组成,看完之后只觉得情节拖沓、灵异科幻混为一谈,还增加了不少办案事件。
可能觉得这样穿插能增加节奏,但实际效果是有点主次颠倒,,除了《天书》一节尚能圆满,其它故事中不可知的神秘,最后全让外星人充当万宝全书,而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那个脾气暴燥易怒固执卫理斯,在剧中成为温文而雅的绅士,本来充满想像力的故事无法拍成像《X档案》那样的经典剧。
至于原振侠的电影,只有一部《原振侠与卫斯理》。一看这标题,读过倪匡小说中的人就会知道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不会在同一个故事中同时出现成为主角。那末真正的原振侠的作品只剩下93年TVB这部电视剧。
这部当年TVB皇牌戏,从演员阵容上已经显出优势,不但有称之为最佳CP组合黎明、李嘉欣的加盟,更有当红的朱茵、王靖雯、洪欣,古装小生吴岱融则饰演大反派金石一角。
但这部剧在当时收视率并不算高,原因之一是有对手亚视的台庆剧《银狐》,二是也是此剧的主要问题:四女追一男,科幻故事老套无亮点。
看过原振侠小说的人都知道此剧改编自《天人》。
原振侠一生中确有三个女人出现,除了黄绢和海棠是原著中有的,而蓝绫和云彩则是临时加入,或许拍男女情感纠缠戏是TVB的强项,不过演变成四女同时对一男有感情,而男主是飞天入地似神一般的人物,已经严重削弱打着科幻旗号的故事性。而本片最大的看点也是剧本唯一能抓住的一条线,就是原振侠和黄绢到底能不能圆了他们一起跳完那支舞的愿望。
虽说此剧槽点多,但此之后,再也没人拍原振侠的传奇,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无法再选到这样的演员阵容。其实国内还是香港,拍摄科幻类型的,无论是故事还是特效,都难以满足观众的口味。
早在1989年,倪匡、蔡澜曾与黄霑合作,主持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红透香港。去年7月2日,当蔡澜拉出倪匡在“一直播”平台开设系列直播节目“倪匡蔡澜155会客室”时,两位年龄加起来157岁的老人引来众多粉丝,观看数量突破百万,而一小时的直播显然不过瘾,蔡澜开心地表示“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倪匡语录:在自由开放、文明的社会里面, 。
蔡澜评价倪匡是“天下最古灵精怪的人。也许是外星人”。而倪匡的古灵精怪,从他的回答上就可看出,有人问:“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倪匡回答说,“没关系,让女朋友来找你。你条件好了一定会有女孩子来找你的。”
有人问高考失败了怎么办,倪匡说:“我一个高中没念完的人,你问我高考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写小说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最多学一年,明年再来过。”
蔡澜和倪匡
由于倪匡很久未露面,大家很关心老先生近况,倪匡透露自己已经很多年不写书了:“写作配额都用光了。一天24个小时14个小时睡觉,还有4个小时活动一下,其他时间我都不够分配,我去卫生间都跑着去的,节省时间。像个退休老人。”
写作有配额,可是在倪匡看来,谈恋爱却是没配额,所以有人问他谈几段恋爱比较合适,倪匡说:“有得谈就去谈啦,不要放过。恋爱又没有配额。”问他恋爱可以将就吗?倪匡说:“恋爱有将就的吗?有将就那就不是爱情,那叫买卖。”
倪匡还说自己一点都不像卫斯理,那是写了给人家看的,“卫斯理好奇心那么强,我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不关自己的事情一点都没兴趣知道。”所以他认为年轻人不要顾虑他们这些老人家怎么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不要管我们老头子想什么。再说,我们老头子想什么关你们什么事?”谈及对金钱的态度,两位老人干脆坦率,蔡澜说:“拼命赚,赚完后拼命花。”
倪匡则笑说:“钱太重要了,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等到生病了,你住高级病房还是普通病房,就知道有钱的好处了。”
1992年秋,倪匡就移居美国旧金山,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
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
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游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2012年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如今看来,倪匡这种开脑洞的科幻故事,其实相似早年还珠楼主那些玄幻的武侠故事。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巨增,使得这类故事有了更加合理的说法,当然在中国科幻小说这一类型上,倪匡绝对是大神级的奠基人物,做为一代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只是小说,更是带动了香港娱乐业的发展。
他曾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说自己是居住在香港的上海人,“上海的小馄饨,是我和査先生(金庸)一直很想念的。”
或许就这么一刹那,这个老顽童一般的人物,流露出对以往那份美好的追忆。
投 稿
ilovehkmovie@163.com
朴素的打赏一下吧
新 浪 微 博 关 注:hkmovie
B站:三婶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