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亦舒的书,《灿烂的美元》。
翻开扉页。
作者简介,写着: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
吃了一惊。
1946年到现在,师太已经72岁了。
原来师太已经72岁了。
想一想,最早看亦舒的书时还是高中。
第一本书是《我的前半生》。
小说《我的前半生》和后来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不要被误导。
电视剧的编剧叫秦雯,应该是没有看过亦舒的原著的。
电视里,除了人物的名字没有变,主角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和原著完全没有一毛钱关系。
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相反对立面整的。
亦舒小说的基本观点:1、女性经济要独立,永远不要打伸手牌。2、做人最紧要是姿态好看。
电视剧哪里有体现?不说了。
《我的前半生》,一口气看了两遍。
翻过来倒过去,看着。
那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之前完全没有看见过这么写的小说,没有章节,不在乎段落,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好奇怪。
高中的日子有些阴暗。
我还记得那个叫“读者”的小书店,书店不起眼的角落里,一排一排亦舒的书,海天出版社。
第一本《我的前半生》。
第二本《流金岁月》。
都是她经典作品。
那是阴暗的天空里一注明亮的阳光。
亦舒的小说基本上都很好看。她的笔法与众不同。
简洁。
干净。
利落。
毫不拖泥带水。节奏推进非常快。拿起来,放不下。翻过一页又一页,急着想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
我认真的分析她的小说。
发现一般小说里常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人物具体的心里描写,她的小说中几乎都没有。
她完全靠简单的陈述句,人物对白,推动情节发展。
太古怪了。
文笔跳跃,上一句还在巴黎,下一句就到了日本,简直像在飞。
她是真正的轻描淡写。
一贯简洁平淡的语气,洞察世事人情,诉说一个又一个心灵的故事,现实,冷静,甚至有些冷酷。
和琼瑶席娟什么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一直想,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亦舒这样的文笔呢?
大概一个晚上看完了《灿烂的美元》。
一如既往的好看。
东方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32开,185页,121千字。
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叫美元的残疾小狗的故事。
亦舒的小说一般都是200多页,十几万字。卫斯理的科幻小说也差不多厚度。拿起来三四个小时差不多也就看完了。
这个长度是有心控制的吗?
卫斯理原名倪匡,亦舒原名倪亦舒,两个人是亲兄妹。
亦舒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葩。
有人称之为奇迹,“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金庸的流行武侠小说,倪匡的流行科幻小说,亦舒的流行言情小说。
亦舒的拥趸很多,比如王菲的御用词人林夕、香港才子蔡澜、大陆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张国荣也曾一度对她的小说爱不释手。
2016年亦舒完成了她人生的第300本书《衷心笑》。
亦舒到现在一共写了多少本呢?不知道。
亦舒的小说没有缺点吗?
当然不能这么说。
在看了五十多本亦舒的小说之后,你会发现雷同。发现主人公说话的味道几乎一模一杨,人物细节之处经不起推敲。故事好看有余,厚重不足。
巴别尔的一部《红色骑兵军》可以反复看十几遍,她的小说不行。
也没有《平凡的世界》的那种大的气势和格局。
也许每个人的秉性不同,在这里不想仔细分析了。
但是,在香港言情小说领域里,亦舒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但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了,写作至今文思依然如泉涌,每年平均出版三四本书,都在水平线之上,仍然深受读者爱戴,不也是一个奇迹吗?
亦舒说,我愿意读者尊重我,爱护我,统统因为我的文字……出名有很多种,我只要这一种。
真好。
你们读过亦舒的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