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03
法尊法师
论中又说“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决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清净刹无上,
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这便是第四大段(品)十一件事的总摄颂,也来逐条略说一下。
(一)行相者,善取善修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这样的菩萨瑜伽,便是菩萨身中能修加行之相。广分别有一百七十三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都有。本论第四品起首之“一切智差别”等五颂,即是广释。
(二)加行者,无论是心是境,及事、道、相三,修习实空永离戏论,止观双运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此品所说的正加行之相。分别有十九。若但就此处所说的算,就有二十种加行。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一直到十地后心皆有。论中“已承事诸佛”等六颂即是广释。但其中之初二颂是说能修般若之人的资格,谓现前有善知识摄受,往昔已曾承事诸佛等,内外二缘悉皆具足之菩萨,乃是真修般若之机耳。
(三)功德者,证得加行之补特伽罗身中,由修加行之力所得之胜利,即是加行功德之相。分别有十四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菩萨之最后心。论中“摧坏魔力等”等二句,即是广释。
(四)过失者,若加行生或加行住,而能为障碍,便是加行过失之相。分别有四十六种,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皆有。论中“过失有四十”等两句广释。
(五)性相者,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菩萨瑜伽,即是道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之相。其中广分别,有九十一种。界限同前。论中“由何相当知”等十九颂,即是广释。
(六)顺解脱分者,此品正所说的一切种智,于自身善巧修学之菩萨法现观,即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解脱分之相。分别有五,界限唯在大乘资粮道才有。论中“无相善施等”等三颂即广释。
(七)顺决择分者,此品正所说主要由方便分所显的菩萨之义现观,便是此品正说的大乘顺决择分之相。分别有四,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才有。论中“此暖等所缘”等三颂,即是广释。
(八)有学不退众者,遣除色等上之实执现行等相,证得此诸相随一之菩萨瑜伽,即是有学不退转僧之相。分别有三,界限从大乘加行道暖位,乃至十地。论中“从顺决择分”等二十二颂,即是广释,此不退僧之行相也。
(九)有寂静平等者,由已摧伏粗相之功用,堵绝实执现起之机会的净地瑜伽,即是三有寂静平等加行之相。界限唯在三净地乃有。论中“诸法同梦故”等一颂,即广释此义。
(十)无上净刹者,自己当来成佛之殊胜国土,现前净修之净地──即第八九十三地──瑜伽,即是清净刹土加行之相。分别有二,界限同前。论中“有情世如是”等一颂,即广释也。
(十一)善巧方便者,由已摧伏粗相功用,事业任运之净地瑜伽,即是善巧方便加行之相。分别有十,界与前同。论中“境及此加行”等两颂,即是广释。
上来把第四段(品)中的十一件事,也算略略地交代了。
论中又说“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
这便是第五段(品)中八件事情的总摄颂,兹当照例的解释他一下。
(一)相者,获得顶加行的十二种相,随便证得一种的大乘之初顺决择分,即是暖位顶加行之相。本论第五品起首之“梦亦于诸法”等一颂,广释此义。
(二)增长者,已得福德十六增长之随一增长的大乘第二顺决择分,即是顶位顶加行之相。论中“尽赡部有情”等一颂广释。
(三)坚稳者,已得三智随顺,于利他事更不破坏之大乘第三顺决择分,即坚稳顶加行之相。论中“由三智诸法”等一颂广释。
(四)心遍住者,已得成熟发生见道功德之三摩地,心遍住无边之大乘第四顺决择分,即是心遍安住顶加行之相。论中“四洲及小千”等一颂,即其广释。
(五)见道者,安住对治见所断分别之种类,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顶加行之相。论中“趣入及退还”等十九颂广释见道之所治品等。
(六)修道者,安住对治修所断分别之种类,大乘之随现观即是大乘修道之顶加行相。论中“灭等九等至”等十三颂广释。
(七)无间定者,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正为所知障之能对治,即是无间顶加行之相。论中“三千生声闻”等三颂广释。
(八)邪执者,于一法上妄执二谛不可共有之心或种子,即是此处所说应除遣的邪执之相。论中“所缘成及彼”等三颂广释。此等之界限,从大乘加行道乃至十地最后心皆有。
上来是略说第五品八事之义。
论又说
“渐次有十三”。
这便是第六段(品)中十三事之总摄颂。也当拆散了说。
(一)由布施修持之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布施渐次加行之染。如是推而言之,
(二)由戒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
(三)由忍修持所摄……
(四)由精进修持所摄……。
(五)由静虑修持所摄……。
(六)由般若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如上说。
(七)由念佛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念佛渐次加行之相。
(八)由念法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
(九)由念僧修持所摄……。
(十)由念戒……。
(十一)由念天……。
(十二)由念舍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念舍渐次加行之相。中间略者一切例推。
(十三)由能现证一切法实性空之堪能,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无性自性渐次加行之相。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唯除十地最后心一刹那之前,一切皆有。
论中“从施乃至慧”等一颂广释其义。第六品十三事仅此一颂而已。
论中又说“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这便是第七段(品)中的四事了,兹亦挨次的解释一下。
(一)若于作事最短之一刹那顷,现证一种无漏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皆能现证,由此功能正对治所知障者,即是无漏异熟刹那加行之相。
(二)又于彼一刹那,现证一种无漏非异熟法时,与此同类之余一切法悉能现证,即此功能正治所知障,即是无漏非异熟刹那加行之相。
(三)由能现证补特伽罗无我故,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二刹那加行之相。
(四)由现证一切法空故,而正对治所知障,即是无相刹那加行之相。界限唯十地菩萨最后心位才有。
论中“施等一一法”等五颂,广释此刹那加行之相也。
论又云“
自性及满报,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这便是第八大段(品)中四事的总摄颂,也当略为解说几句。
(一)自性身者,具足二种清净之无为身,即是自性身之相。此分本性清净之自性修,和离垢清净之自性身之二。身中之内心法性,即初者之相。断障之断德,即第二之相。界限唯佛地才有。本论第八品起首之“能仁自性身”,等十一颂广释。
(二)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是报身之相。五决定者,一处决定,唯住色究竟天。二身决定,定有相好庄严。三眷属决定,皆是圣位菩萨。四法决定,专说大乘正法。五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作饶益有情事。论中“相有三十二”等二十一颂广释。
(三)化身者,非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即化身之相。此分巧变化身,生变化身,胜变化身之三。论中“乃至有三有”等八颂广释化身及事业。
(四)法身者,观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所立之究竟见智,即是智慧法身之相。此分通达如所有性之智法身和通达尽所有性之智法身之二。此等之界限,唯于佛地才有。
以上便是略说第八大段(品)中的四事了。
舫兄,我整整地写了一天,才把八品七十事的略义说了这一点滴。你虽不能全懂,想必也能略略地得一点概念吧。我再把《现观庄严论》的颂文给你开个清单:
第一品有七十三个颂:
第一颂是归敬,
次二颂是造论之所为。这三颂就算全论的帽子吧。
第四五两颂,便是我上文引过的八品总颂。
自第六颂以下有十三颂,便是上文所引的七十事的总颂。
自第九颂以后,乃至到七十三颂完,便是详细解说初品十事之文了。
第二品中有三十一颂,即是解释十一事之文,上来已详为分开。
第三品有十六颂,前十五颂是依次解说一切智中九件事的,末了一颂略结上来三品之义的。
第四品有七十三颂。
第五品有四十二颂。
第六品一颂。皆如上文分别讫。
第七品有五颂,其中前二颂说一事,次三颂各说一事。
第八品有四十颂,前十一颂释自性身,次之二十一颂释圆满报身,后之八颂释化身及事业。其智慧法身亦即附属而说,并无专释之颂也。在第八品完后,又有两颂,是将八品或收为六,或收为三,观待前八品之全论视之,也就是一个附属品的结束罢了。
本论文义,你要想完全了解,除非是我有了空闲,把他翻出来,并翻一种眉目清晰的解释出来──甘孜札迦大师的解释最精要而最适宜──,你才能够完全了解的。但是不能着急,我的瞌睡来了,眼睛睁不开了,以后再慢慢地工作吧!第四期《海潮音》的稿子,也就借此搪塞了。
1937年2月5日,写在缙云山世苑汉藏院翻译处
(原载《海潮音》1937年第十八卷第四号)
公众号:摩尼宝
[ 大般若经学习 ] 和 [ 大德开示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功德无量